当前位置:长宁区  / 教育局  / 区级新闻 / 稿件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组一行调研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9日

3月22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部门负责人)曹培杰、副所长王学男、副研究员左晓梅、博士胡姣一行对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展调研。长宁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熊秋菊,教育局副局长鱼东彪,长宁教育学院副院长沈子兴,教育局相关科室,教育学院相关部门,部分校长代表和教师代表参加调研。

1.jpg2.jpg3.jpg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组一行实地考察了上海市娄山中学的自然与科学研究中心、智慧空模教室、智慧体育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听取了吴悦副校长(主持工作)对校级教育数字基座的应用介绍,并深入观摩了纸笔课堂教学;实地考察了长宁区绿苑小学的智慧体育、智慧种植、AI听说课堂和纸笔课堂等特色数字化场景,听取了周鹤珍副校长(主持工作)对学校数字基座的应用介绍;实地考察了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的智慧空间和思创特质课程,听取了罗宇锋校长关于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和建设情况,了解了教师低代码开发的相关成果。4.jpg5.jpg

座谈会上,市三女中秦岭老师、天山初中沈文馨老师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他们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的经历与心得体会。6.jpg9.jpg7.jpg8.jpg

江五小学王晓芳副校长、西延安中学王懿副校长、姚连生中学顾悦副校长(主持工作)、娄山中学吴悦副校长(主持工作)分享了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情况及接下来的工作思考。10.jpg

长宁教育学院副院长沈子兴分享了教育学院在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的作用,重点介绍了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教学、教师成长的显著成效。11.jpg

长宁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熊秋菊汇报了长宁面向教育强国,整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她提到,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教育强国的支撑和动力引擎。长宁在持续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动科学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加快建设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步伐,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长宁力量。一是打造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长宁模式。建设教育数字基座,形成整区推进“标准化+个性化”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可行之路。二是激活区域数字生态建设的长宁实践。激活四级贯通的资源生态,促进教育更加优质公平;激活按需开发的应用生态,推动技术更加贴合教育需求;激活汇聚联通的数据生态,支撑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激活内需的研创生态,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三是数字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的长宁思考,即借助整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契机,构建长宁“DI-STEM”数智化科学教育体系,实现数字赋能的创新人才培养。

12.jpg13.jpg14.jpg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组高度认可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并提出宝贵建议。胡姣博士谈到,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最低成本实现最高的效益,建议进一步用好数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左晓梅表示,观摩的纸笔同步课堂体现了长宁教师具有较高的数字素养,可继续深入挖掘数据中体现的规律,精准提升学生素养培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学男指出,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真正做到了让技术为教育服务,未来可在课堂结构变革等方面做更多更领先的探索。15.jpg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部门负责人)曹培杰高度肯定了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他表示,目前长宁已经逐步从数字化“支撑”教育发展向“驱动”教育发展转变,并最终走向“引领”教育发展。他对长宁今后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从深度转型上下功夫。进一步探索深度转型和系统转型,实现从教到学生主动学的课堂结构性变革。二是从发现规律上下功夫。在借助数字化转型打开学生学习过程“黑箱”的基础上,继续深挖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判断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的教学规律、教师的成长规律,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三是从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教师深度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基础上,将数字素养培育等重点工作创新性地融入评价机制,形成转型更强大的推动力。

下阶段,长宁将在重点关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在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实施中,引入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探索适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数据驱动模型,重塑课堂模式,赋能科学教育,捕捉与激发学生潜能,培育学生面向未来的创新学习品质,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为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