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回顾】京韵大鼓、评弹沪剧,长宁上演南北曲艺“双城记”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20日

京韵大鼓、评弹沪剧,长宁上演南北曲艺“双城记”

这个周末,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迎来独属于戏迷的狂欢。以“曲韵南北情”为主题的京沪两地曲艺交流展演,在两天时间内,汇集了评剧、京韵大鼓、曲剧、北京单弦、河北梆子、快板、京剧、沪剧、越剧、评弹、黄梅戏、豫剧等十数种代表性的南北戏曲曲艺。 

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介绍,自2016年起,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和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两个区级文化馆携手创建了以公共文化多元交流为目的的品牌项目“南北情”,让两地群众文化得以“走出去”和“请进来”,“已陆续举办了舞蹈、合唱、美术等方面的交流研讨活动”。

 

两地越剧团同台亮相

越剧在江浙沪地区家喻户晓,但这种柔美温婉的江南戏曲在北方发展如何?62日,来自北京的小百花越剧团与上海佳艺越剧团同台演出,先后为观众奉送上《盘妻索妻》《情探送别》《庵堂认母》等经典折子戏。两个越剧团队都由中青年白领组成,因为热爱越剧而聚集在一起。

当听到主持人介绍小百花越剧团的成员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时,全场观众一片惊呼。“他们这么标准地唱着越剧时,一个个都宛若江南的女子和小生。”上海越剧迷们连连称赞,“不容易,不容易。”上海佳艺越剧团成立仅一年,由高校老师、新媒体从业者、外企白领组成。团队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的扶持下,定期为市民开展惠民亲民的越剧演出,逐渐打响了知名度。

“在广大的群众文艺团队中,有一部分是自娱自乐、自给自足,有一部分已经不断向更高的要求发展。”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黄德君看完整场演出后认为,“观众也能看到这两个越剧团的专业性。”上海佳艺越剧团负责人徐萍则表示,团队将更努力地排戏、演戏,为观众带来更多公益性的演出。

 

原创戏曲展“妙手仁心”

63日,在“曲韵南北情”的交流舞台上还出现了一个“巧合”: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和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在同一年里,分别创排了以北京曲剧和京剧为载体的原创剧目《B超神探》和《社区仁医》,都不约而同以现实生活中的好医生为原型。

北京曲剧是地方传统戏曲之一,由曲艺单弦牌子曲发展而来,并吸收了戏曲、话剧等艺术样式。《B超神探》以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为原型,用评书做分割线,将贾医生和患儿的医患亲情展现在观众面前。主创团队介绍:“该剧的语言、唱腔,饱含着京腔京韵,突出了北京人、北京事、北京戏。”

新编京剧《社区仁医》以长宁区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员医生石向东为原型,讲述他化解“医患矛盾”的故事。“两馆心有灵犀,用专业的艺术手法来讴歌老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讴歌当下时代精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叶笑樱说。

 

两地名家登台献艺

台上,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一曲弹词《俞伯牙》,台下,全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弹词又称“小书”,流行于中国南方,是一种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艺术。“虽然不能听懂唱词,但我们都被这优美动听,且别具江南风味的旋律打动了。”来自北京的曲艺演员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弦岔曲儿传承人张蕴华将潇丽大方、韵味醇厚的北京单弦《避雨亭》带到上海。“这是一门在普通话基础上必须带点北京话的语言曲艺艺术,唱词后面都要带上一个儿化音。”她说,“单弦是一门非常地道传统的北京曲艺。”

在这次演出中,京沪两地的娃娃戏曲演员让观众眼前一亮。来自北京的刘梓恬今年10岁,却已经在国内很多戏曲大赛中获奖,她表演的河北梆子《大登殿》选段,让上海观众惊叹其“老练”。来自长宁小梨园戏曲艺术团的李思齐、雷子铱,则以一曲京歌《我爱你中国》引得场内掌声雷动。他们年岁尚小,却已经是电视台戏曲节目中的常客。

 

民俗学专家胡申生的“戏曲小课堂”

上海大学副教授、民俗学专家胡申生也登台亮相了。在研究、教育之余,他全身心扑到了京剧上,是华庭京剧艺术团的鼓师。在南北曲艺的交流演出中,他开设了一个京剧小课堂,通过讲解传统京剧打击乐队的角色分工,让平时一直隐藏在侧幕的乐队们走到观众的视野中来。

“文化如水,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充满活力,京沪南北艺术的交流将极大地推动两地公共文化的提升和发展。”叶笑樱说,“南北两馆的文化眺望与凝视,将擦出更多的文化火花,共同书写优质公共文化交流发展的双城记。”

 

本文信息来源:上观新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