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把长宁建设成“公园城市”标杆,我们这么做…… 发布时间:2025-09-24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城市之美,始于生态宜居;民生之幸,融于推窗见绿。作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样本,近年来,长宁区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城市肌理,以《长宁区公园城市规划(2024—2035年)》为引领,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深耕生态建设,截至2025年6月,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7.6平方米/人,用实实在在的绿色成果,为新时代超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提升提供了“长宁方案”。


图片

图片


织密城市绿网


图片


生态优先,既是发展理念,更是民生承诺。“十四五”以来,长宁区锚定“绿地规模扩容、品质升级”双重目标,让绿色空间成为城市最普惠的公共产品。一方面,聚焦公共绿地建设,累计新建公共绿地8.7584万平方米,北翟路福泉路25米绿化带、凯旋绿地、双泾公园等一批高品质绿地相继落成,IV-K-08防护绿地、虹桥人才林等项目稳步推进,为市民打造了家门口的“生态氧吧”;另一方面,创新立体绿化模式,完成11.68万平方米立体绿化建设,从特警部队围墙绿化、华山路围栏绿化的“立面延伸”,到工人文化宫、西郊百联屋顶绿化的“功能升级”,再到机场云启中心、春秋航空等商业体的“商圈融绿”,让城市“第五立面”成为展现生态魅力的新窗口。此外,长宁区在“十四五”期间已建成27座生境花园,其中乐颐生境花园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典型案例,让更多长宁市民,推窗就能见绿。


图片

图片


绿道建设是串联生态资源的关键纽带。长宁区累计建成绿道30.367公里,其中“十四五”期间新增6.117公里,初步形成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都市绿道网络;同步创建北翟路、古羊路、长宁路等3条特色道路,结合建党百年、进博会保障、苏州河华政段开放等重大节点打造精品景观,让市民在漫步中感受“城在林中、路在绿中”的惬意。14座口袋公园的改造提升,更将绿色服务延伸至“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民生愿景。


绿润民生福祉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长宁区的公园城市建设中,“人民”始终是核心导向。以中山公园品质提升与融合开放工程为例,长宁始终以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破解城市公共空间优化难题——通过广泛征求市民建议,打造梧桐广场、华阳广场、林下步道,优化慢行系统、调整公交站点,推动“百年校园、百年公园、百年古树、百年建筑、百年道路、百年公交”深度联动,让历史文脉与生态资源实现“双向赋能”。在改造过程中,多部门联合发起“梧桐公约”推进民主自治,建设“数字化古树园”守护“华东第一悬铃木”,将公园从“管理空间”转变为“共建共享空间”,彰显了城市公共资源的民生温度。


图片


“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制定2022-2025年附属绿地开放共享计划,已建成开放共享单位附属绿地10处,预计2025年底再新增2处,让机关、企业、校园的“专属绿意”转化为全民共享的“生态福利”。同时,率先实现外环林带区域性贯通,助力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以“无边界”的绿色融合,诠释了“城市即公园”的发展理念。


引领绿城未来


图片


高质量的生态建设,离不开科学规划的引领。去年,长宁区发布《长宁区公园城市规划(2024-2035年)》,配套制定涵盖空间格局、基础设施、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等领域的40项具体指标与三年行动计划,为公园城市建设绘制了“时间表”与“路线图”。从19座公园实现24小时对外开放,到推动华东政法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与中山公园、天山公园等开展“公园+校园”合作,再到完成虹桥公园、新虹桥中心花园公共空间改造,长宁区不断拓展“公园+”的内涵与外延,让公园从“休憩场所”升级为集生态、文化、教育、经济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客厅”。


图片

图片


如今的长宁,绿色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生态已成为民生幸福的重要注脚。从“绿化覆盖率”到“人均绿地面积”的数字提升,从“公园建设”到“公园城市”的理念跨越,长宁区正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为超大城市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为“人民城市”的美好愿景作出了生动诠释。



图片为资料图

撰稿:李媛媛

编辑:陈   莎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