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的这些“白衣伉俪”,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 发布时间:2022-05-23

长宁抗疫.jpg


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这样三对“白衣伉俪”。疫情来袭,他们将未成年的孩子交给家中老人,双双“上阵”抗疫,把大爱带给居民,把背影留给家人。


6个月婴儿的口罩


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科副科长蒋骏和病房护士长任林是一对夫妻,3月中旬开始,沪上疫情逐渐严峻,夫妻俩毅然在第一时间将10岁的儿子托付给了70多岁的爷爷奶奶。


1.jpeg


之后的日子,作为信息科的负责人,蒋骏为确保中心外出人员设备性能的正常运转,在中心过起了安营扎寨的日子。每天为设备做“体检”,分发设备到采样医务人员的手上,4月9日启用核酸码,又经历了“烈火”的洗礼。


与此同时,妻子任林作为副队长,入驻集中隔离点,除了完成正常的工作以外,还要负责隔离点的业务培训和院感防控,以确保隔离点不发生交叉感染。


4月的一天,隔离点来了一位母亲,带着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


“到隔离点第二天,这位母亲就显示核酸结果异常,可让我们惊讶的是,她6个月大的宝宝居然始终不戴口罩。”当任林问到原因时,这位妈妈说一是因为孩子太小,买不到合适大小的口罩,二是有的口罩很不舒服,孩子戴上去就会抓下来。


2.jpeg


于是,任林和伙伴们决定为这个婴儿自制口罩。


“我们前后做了4种款式的口罩,有的是把成人口罩折成小口罩,有的是把外科口罩裁小后封上耳带,为了防止孩子抓扯还做了一款挂头的,最终选择了用无菌纱布缝合而成的一款口罩。”任林说,这款口罩的材质亲肤,孩子戴着很舒服,再也没有撕扯的情况发生。


就这样,戴着这款医务人员自制的口罩,这个婴儿住在隔离点的18天里,身体一切正常。


“这对母女解除隔离的那天,母亲抱着孩子坐在大巴车上,挥动着孩子的小手,隔窗和我们道别。”那一刻,任林心潮澎湃,这个孩子是隔离点入住年龄最小的一位,能够在他们的帮助下顺利度过隔离期,她的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几乎是同样的时间,任林儿子的哮喘发作了。


“家里老人年纪大,不会操作雾化机,我就和儿子视频,一步步告诉他怎么加药,怎么吸入药物。最开始儿子很抗拒,不吃药,更不配合,可慢慢地也被我说服了,教会了。”任林说,“几乎每次儿子想我、需要我,给我打电话时,我都在忙,没有办法接听他的电话,可当我忙完后把电话打回去时,他已经不想接我的电话了。”


任林说,这个春天她看到孩子的成长,虽然这样的成长伴随一些眼泪,伴随着一些辛酸。


采样时的“漂亮裙子”


陆明、章洁夫妻两人,一位是中心全科医生,一位是中心护士。


3.jpeg


3月中下旬,上海疫情形势日渐严峻,核酸采样、封控、医学观察、夜间追阳基本每天都有。完成每天的工作,陆明、章洁夫妻俩常常深夜才能回到家。


第二天一早,出门前的他们还会告诉3岁的宝宝:“爸爸妈妈每天要出去和病毒战斗,你和奶奶在家要做个乖宝宝,自己照顾好自己。”孩子虽不能理解爸爸妈妈话的含义,但每当别人问到爸爸妈妈去干什么了的时候,她总是会说“去帮别人打疫苗,做核酸。我会在家照顾好自己的。”


“封控的时间久了,我和妻子又都没有办法陪在女儿身边,有一次,小小的她居然说出了‘无聊’这个词。”陆明说,他和妻子对女儿的诸多歉意,只能默默放在心里,只能变成工作的动力。


4.jpeg


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大人群采样时,基本采用属地化原则,陆明管辖的居民区是范北小区。


“最初采样时,有一个2岁多的小姑娘,看到我来采核酸就大哭不止,我就哄着说让叔叔看看你的嘴能不能像大老虎一样。第二次再来采样,小姑娘就平静了许多,等到第三次时小姑娘穿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裙子来采样,最初的胆怯没有了丝毫。”陆明说,每次采样看到这些孩子,就会想起自己的女儿,作为一个双医务家庭,工作的重担是无法让他们退缩的,而能触动他们心中最柔软部位的,只有家人。


家中有三宝


黄坤是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针灸医生,他的妻子高琳是中心一位护士。


5.jpeg


自疫情开始起,黄坤和高琳的三个宝宝就开始各司其职。


大宝是一位临近中考的中学生,平时学习很紧张,自封控开始,就独自在家上网课,有空的时候还会照顾一下弟弟们,从不让夫妻两人操心。二宝和三宝是一对上幼儿园中班的双胞胎,每次夫妻俩出门上班,这对小可爱都会堵在门口问:“爸爸妈妈,你们去上班今天还回来吗?会很晚回来吗?会被封在医院吗?”


黄坤说,每次都不知道怎么样的回答才会让孩子满意,因为工作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性,可又怕孩子伤心,就只能对他们说,外边有病毒,爸爸妈妈是医务人员,要去与病毒战斗。


“对于大宝,在孩子的关键时期没能时刻陪伴在身边我们觉得亏欠,对两个小宝,在最需要父母的年龄没办法照顾,我们也觉得亏欠。”黄坤说,但到了工作中,就会暂时把这些“亏欠”都放下。


6.jpeg


黄坤是中医医生,居民张嘴做核酸时,他常常能看到大家的舌苔情况。


“你这舌头上有齿痕,体内湿气重,等解封了来中心挂个门诊,我来帮你调调。”

“你舌苔有点黄,身体有内热,在家可以多吃点易消化的食物,也可以适当做些运动,促进消化。”

……


采样的短短时间,黄坤都不忘为居民的健康“导航”。



图片来源于周家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文字:赵 立

编辑:毕扬静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