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人民法院发布7条“执行工作指引” 发布时间:2022-09-17

7个“关键词”体现执行的温度、7个典型案例展现执行的创新,9月16日下午,在长宁区人民法院服务发展保障民生执行指引暨典型案例发布会上,全新出台的服务发展保障民生7条执行工作指引格外引人注目。


“智慧便民”“畅听民意”“以人为本”“助企纾困”“服务金融”“加速放款”“信用救济”,字里行间,7个“关键词”浓缩了“执行七条”的特点,从7个方面进一步明确执行规范和具体举措,处处体现着长宁区人民法院围绕“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发挥执行工作的职能作用,推进建设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帮助受疫情冲击的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增进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美好初衷。


执行工作1.jpg


“执行七条”工作指引的出台对优化区域内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场,《法治营商·服务保障——长宁法院“执行七条”典型案例》宣传册同时与大家见面,其中精选的7个执行典型案例,与“执行七条”一一对应,以案说法、以点带面,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帮助大家理解指引内容。


就拿“智慧便民”的典型案例来说,不难看出,尽管在疫情封控期间,执行法官依然想方设法最大限度智慧保障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益免受疫情损害,做到了执行工作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在该案例中,因债务人陶某未依据生效法律文书履行归还借款本金 95万元及利息的还款义务,债权人叶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依法对陶某的银行账户采取了冻结措施。


在2022年3月底,受疫情影响,线下执行工作一时陷于停滞。恰在此时,债权人叶某向法院发出续冻申请。原来,对陶某银行账户的冻结措施即将于4月21日到期。续冻措施需要在开户行办理,全市银行网点已暂停营业,全市法院也开启了居家办公模式,封控在家的法官如何跑去银行续冻呢?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上海高院出台了疫情期间线上办案指引,推出在线查阅电子卷宗和互联网同步生成法律文书等居家办公必备功能,承办法官立刻投入学习,与在院驻守的同事共同摸索,终于运用新程序在线生成了续冻文书,并依次完成线上审批和电子签章。


然而,司法文书准备停当,如何移交网点关门、员工居家的银行呢?通过线上执行指挥平台,承办法官向高院执行指挥中心发出求助信息。令人欣喜的是,很快就收到了反馈,立即按照指令将相关文书从区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上传给高院,而后由高院执行局联系相关银行的上海分行。


在法院和银行齐心协作之下,该案银行账户续冻手续实现了线上传递文书、线上核验身份、线上签名确认,全程线上成功办理。嗣后,执行法官从冻结账户中扣划人民币4万余元并发放给申请执行人。


实际上,每一起案件能够得以顺利执行,背后都凝聚着执行法官的履职尽责。而对于长宁区人民法院的执行局来说,多措并举确保案款的执行到位一直是执行法官努力的方向。执行法官介绍道,“执行法官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加持,依托执行指挥平台、执行应急指挥系统、智慧执行App等全流程网上办案技术,初步实现足不出户办理传统线下工作。”


执行工作2.jpg


长宁区人民法院大力推动智慧执行的深度应用,创新便民利民的机制举措,探索助企纾困的改革路径,最大程度上减少执行措施对群众生活和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执行质效走在全市前列。



部分图片由长宁区人民法院提供

文字/图片:闫 漫

编辑:毕扬静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