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三位援疆干部来到克拉玛依的一个多月…… 发布时间:2023-03-28

今年2月,长宁区第十一批援疆(第四批援克)干部人才解进、陈华、王海靖前往新疆克拉玛依,开启了他们的援疆生涯。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的工作、生活适应得怎么样?一起来看看他们从工作一线寄回“家”的信吧。


1.jpg

2.jpg

克拉玛依风景照  沈满 摄


沪克两地续情缘,教育发展谱新篇


3.jpg

解进


2月19日下午6点,在第三批上海援克教育组组长沈满同志的带领下,上海市新一批援克教师一行踏着皑皑白雪,来到了美丽的石油之城——克拉玛依。


对于克拉玛依这座城市,我是有所了解的。2021年的6月,当时在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任职的我作为克拉玛依邀请的客人,带领学校的科技爱好者来到这里进行参观和交流,当时克拉玛依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里的街道整洁美丽,这里的学生活泼开朗,这里的教育严谨踏实。


时隔一载有余,当我以不同的身份再次踏上这座石油之城,我对克拉玛依更是多了一份亲切之情。在即将融入克拉玛依这个大家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时,上海援克指挥部组织我们深入了解了克拉玛依的城市建设和教育发展情况,让我们对克拉玛依、对各自即将开展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站在克拉玛依博物馆中石油工人的雕像前,神圣的使命感让我充满力量。克拉玛依由一片茫茫戈壁转变为繁华的西北明珠,离不开千千万万建设者的辛劳付出。前年来博物馆参观,我为石油工人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而深深感动。当我今年再次来到博物馆,我感觉石油工人们的拼搏精神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让我有了一种使命感。因为我十分荣幸地成为了建设克拉玛依的一份子,我将在油田精神的带领和指引下,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和当地的教育工作者一起,为克拉玛依的教育事业、为克拉玛依的璀璨明天而奉献自己的力量,挥洒自己的汗水。


4.jpg


通过对多所学校的考察调研,我们对克拉玛依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伟大的责任感跃上心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教育工作者担负为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而培养优秀建设者的历史重任。作为塞北江南,克拉玛依人杰地灵,是全疆的教育高地,教育质量一直名列全疆前列,为大西北建设开发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在全国教育实施“双新改革”、落实“双减政策”、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克拉玛依教育如何能够更快地将最新教育理念与当地教学相结合,从而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并向全疆有力辐射,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利用地缘优势,把上海教育先进的育人理念、优质的育人资源、丰富的育人途径带到克拉玛依,为克拉玛依的教育贡献自己的智慧,发挥自身的特长。


驻足在指挥部援克工作的展厅里,浓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述说着前几批次的援克干部在克拉玛依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累累成效。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克拉玛依群众的认可和赞誉,他们用自己的真才实干为克拉玛依城市留下了灿烂的上海印记。而我也将传承和发扬援克指挥部“援克不做客,援疆做干将”的主人翁精神,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带领教育同仁们真抓实干,担实责、做实事、出实效,架设好沪克交流的桥梁,编织好沪克友谊的纽带,为沪克两地教育的共同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踔厉奋发共筑梦,沪克一家同发展


5.jpg

陈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月19日,作为第十一批长宁援疆干部人才,不远万里,我踏上了新疆克拉玛依这片热土。


新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的一切都与我以前所熟悉的不同。放眼望去白茫茫的大片戈壁滩,随处可见的胡杨林,顽强坚韧地挺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迎风飘扬,仿佛在向远方的客人招手致敬。眼下的克拉玛依,也便静静地躺在那里。


新疆克拉玛依是一座因油而生屹立在茫茫戈壁上的边陲小城,就是这样一座曾经“茫茫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滩,历经六十年的励精图治建设成了一座堪比江南的塞外小城。正是这样一座小城,一批教育人继承和发扬石油人的坚韧和执着,把克拉玛依的教育打造成了新疆乃至西部地区教育的一块“高地”,成为高质量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


教育是攸关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也是寄托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更是一座城市生存与发展软实力的生动体现。来到克拉玛依,亲眼目睹身边上海长宁援克干部深耕在克拉玛依教育领域里,他们讲奉献、出思路、重抓手、多维度地推动了教育援克工作新气象。此刻接力棒传到我时,唯有更加勤奋、更加专注。


6.jpg


善作善成,做好教育援疆。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提升。如何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过程就是最好的老师。从学区干部到教育管理者,我迅速转变角色,进入状态。开学伊始,集中走访调研区域基层中、小学和幼儿园,熟悉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和实际困难,每到一处多听、多看、多悟。回来后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搭设平台,精准帮扶,为打造独具克拉玛依区特色的优质均衡教育、多元教育、惠民教育夯实基础、注入活力。


共享共进,开展智力援疆。学校办学的成功,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未来,我们将在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优化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和激发教师职业潜能下足功夫、持续发力。重点推进长宁与克拉玛依两地教育的互联、互通、互惠。通过线上区级学科研讨培训和线下的校级合作共同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两地名师工作室培养孵化作用,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分阶段持续培养,大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持续推进区域优质均衡、特色内涵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未来,我将不忘初心勇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援克不做客,援疆做干将”的誓言。


不曾想过能否适应寂寞与孤独,也不曾想过来去的得与失,只因自己是上海长宁援疆人,不问前程,但行前路。


心怀山海万里援疆,眼有星辰沪克情深


7.jpg

王海靖


我是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的英语教师、教研组长,很荣幸能得到组织信任,肩负长宁教育“沪克一家亲”的艰巨使命来到了万里之遥的第二个家,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新岗位、新任务的教育新征程。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克拉玛依是一座在戈壁滩中凭借先辈的坚韧和意志建立起来的城市。筚路蓝缕六十年,克拉玛依市的教育不断地发展、提升。当地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的坚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西部教育人白手起家的努力和不易。他们的无私付出为边疆的稳定发展和祖国日新月异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疆一月,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沪克教育人对更美教育图景、更优教学方式、更好教学效果的不懈追求。克拉玛依教育结合当地实情和学生学情探索教育科学发展之路,注重对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依托信息技术,开展了“精准教学应用实践”和“基础数据治理与大数据”研究,进一步激发了前行的内生动力,促进了教育资源整体均衡发展。


8.png


进疆一月,变的是工作内容,不变的是沪克教育人对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永恒初心和使命。一个月以来我走访了十余所中小学校,在听评课过程中,我发现各位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的逻辑性进行任务的多样化设置已经成为主流和趋势。通过集体备课、组内听评课等活动发现学生的未知、已知和将知、能知状态,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效率,这也为学生的发展提升提供了无限可能。


立足于克拉玛依市教育研究所教研员本职工作,接下来我将和各位同事们一起为提升克拉玛依市教育品质而继续努力,修炼课堂教学“内力”。采用主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等多种教研方式,以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推广等形式和各位中小学教师一起参与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学资源研发、作业设计、教学诊断等研修活动中,采用定量测量、定性测量、价值判断进行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希望通过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在工作中,我还要努力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促进教育科研理论成果的落地转化,提升科研“引力”。教师伴随着课题研究成长,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定律。以科研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把教育科研真正作为提升区域教育内涵,作为区域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价值认同,促进教育科研理论成果的落地转化。同时,紧密联系长宁教育大后方的优质综合课程资源,努力将增量资源转化为存量资源。通过深度交流改善教师实践行为,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在沪克两地教育部门不断加深交流的背景下,我一定会把沪克两地在课程教学、“双新”改革试验区的推进等多方面的优秀做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实践教书与育人的“共同富裕”,在西部明珠石油城实现输入和输出的“正向循环”,为助推克拉玛依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资料由受访者提供

撰稿:吴佳倩

编辑:高 琴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