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和科技企业青睐长宁这些“老空间”?区长刘平给出了答案 发布时间:2025-07-23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百年马路——武夷路身处愚园路风貌区以南,它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之一。在长宁区实施的城市更新实践中,时尚园区、新的产业载体从街区的老弄堂、老洋房、老厂房中“长”出。今年,百岁武夷路的更新继续,打造成为吸引年轻人和开创年轻事业的理想之地。
长宁区区长刘平在《2025夏令热线 民生方法论》中表示,长宁将在更新中不断打造“无边界”的活力街区,主动探索一条科技回归都市、回归中心城区的长宁新路子。
无滤镜,超出片
盛夏的武夷路,梧桐树枝繁叶茂,葱葱绿荫笼罩着整个街区。翡悦里已成为街区的网红地标。老洋房、杉树、红砖廊道围起的大草坪上,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穿着时尚的年轻人。
“平时也经常来这里,今天这边就有艺术展可以看,还有一些创意市集,这边还有好吃的甜品店,就是好吃的好玩的都可以得到满足,关键是无滤镜,超出片。”
翡悦里,原来是新中国首支股票飞乐音响厂的旧址,通过改扩建,完成老洋房保护性修缮,保留红砖墙、挑高厂房等,融合工业遗存与现代设计,汇聚文创科创元素,成为集“办公+商业+展演空间+公共文化空间”等复合形态的现代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地。
通过既有建筑融合改造,延续工业遗存记忆也为市民提供接地气的公共服务。疏通历史街区的慢行“毛细血管”再造街区功能、激发区域活力。
相距500米的武夷MIX320,是长宁对“如何将存量工业用地转型为社区文化和商业项目”的又一个典型探索。
武夷MIX320原本也是工业厂房,通过甄别不同年代建筑,采取分级保护改造策略,在保留街区肌理基础上转型为社区“邻里中心”,促成了颜值极高的智慧菜场和时尚潮店的融合,一杯咖啡和一个葱油饼的碰撞,毫不违和。于是,这里就成了周边企业白领大爱的社交新场景。
“周围都是很多百年建筑,很多老洋房,还有城市书店,咖啡馆,还有非常多的美食,街边还经常会举行快闪活动,宠物友好活动等等,来到这里工作,员工的幸福感指数非常高。”
自2017年长宁区发布城市更新方案以来,不断通过渐进式持续更新代替大拆大建,着力提升重点区域功能形态。
从华政校园与中山公园融合开放,上生新所、中环桥下空间的焕新升级,再到愚园路和武夷路等历史风貌街区持续“上新”,在长宁区区长刘平眼里,长宁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既注重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打造更多网红场景,更希望通过“腾笼换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吸引科技回归都市。
“我们结合区域科研院所资源,以愚园路武夷路为主轴,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以科技创新激发老城区的新活力。目前“上海硅巷”内已集聚了西井科技、黑湖科技等800多家科技企业。”
百米“商机圈”
去年搬进新象限·武夷园区一幢独栋小楼的西井科技,早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物流装备与系统开发企业。一家颇有名气的企业为何钟爱市中心的小马路。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西井科技董事长谭黎敏总能给出好几个爱上这里的理由:“我们大量的都是海归人才,周边配套非常的丰富,对于他们有比较大的吸引力。另外一方面,交通和区位优势非常方便和明显,最快的一次我是体验到30分钟从公司门到机舱门,这个门到门,非常的高效。然后这几年我们也看到科技陆续回归中心城区,觉得这确实也是个趋势。”
在MIX320的二层平台俯瞰武夷路,在梧桐掩映之下,路旁的花园洋房、联体别墅和新式里弄依次排列,街边小店与办公园区穿插其中。
“如今,街区内汇聚近20家美术馆、画廊、名人故居、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休闲场馆和60余家咖啡店。”刘平说,“我们将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理念,积极打造宜居、宜游、宜创等多功能‘无边界’的活力街区。”
时尚潮、科技范、烟火气,周边基础设施完善、生活便利、交通优势,同样是吸引工业互联网独角兽——黑湖科技爱上武夷路的理由。在武夷路的3年多时间,黑湖服务的工厂数增加到3万多家,“黑湖小工单”“黑湖智造”“黑湖供应链”等产品更是站在行业领先位置。
“因为我们这里距离周围的科技企业都是以百米为计的,日常办公的时候可能出来喝杯咖啡的功夫,就和周围的企业生态伙伴把合作生意给谈成了。”黑湖科技公共事务总监徐宇轩颇为自豪。
家门到工位的“通勤自由”
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更新的内涵不断深入、形式不断丰富,一条路的更新已经不是新鲜事。而武夷路却在众多道路中走出了自己的探索路径,在一个街区上探索城市更新的“N种可能”。
放眼武夷路,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呈现发展的连续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无论是生活、工作、消费还是文化体验,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承载空间。但建筑不同、人群多元、需求不一,决定了武夷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条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于是,飞乐厂地块、武夷路304/320地块、武夷路333号地块、武夷路155号地块,通过有机更新,分别蜕变为如今各具特色的翡悦里、MIX320、黑湖科技和仪电新象限园区。这样一种更新,使得区域的形态变化与功能变化同步、与产业升级同步,与吸引人才同步。
“我们希望工作、生活、居住都能够在这样一个比较小范围的尺度里面,实现比较完美的融合。”刘平说,为推动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相互赋能,将继续主动探索一条科技回归都市、回归中心城区的长宁新路子。
(公寓 设计意向,仅供参考)
为进一步增加“上海硅巷”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提升科创街区的职住平衡水平,今年,武夷路将挖潜沿线人才公寓资源,缩短“从家门到工位”的时间,让通勤族们告别“舟车劳顿”,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此开创年轻事业。
(公寓 设计意向,仅供参考)
在现有晨飞、晨荟等人才公寓的基础上,长宁正在梳理潜力空间资源,通过深度城市更新,提升配套居住生活服务质量。
对已经完成征收的一级旧里等房屋资源,将在保持空间的历史风貌、肌理效果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活化利用,打造成多种类型的人才公寓,让青年才俊们可以在梧桐树下步行上下班。
刘平表示,“长宁将推动‘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内实现‘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的美好场景,打造成为年轻人和开创年轻事业的理想之地。”
资料:话匣子
编辑:竺嘉茹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