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实干家 长宁区典型人物 万黎明 | 媒体视野中的长宁 发布时间:2025-08-26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近期,长宁江苏路街道凝新第四党支部书记万黎明的事迹受到沪上多家媒体的重点关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澎湃新闻、《劳动报》、东方网、《中国城市报》、《上海法治报》等媒体相继报道。她在身兼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的同时,始终以服务者的身份深入到新兴领域群体中,全力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工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上”链接资源,“向下”扎根基层,“向左、向右”通过多元共治激发动能


“万书记,我们很羡慕愚园路、武夷路的人流量,能帮我们也引流一下吗?”说话人是宣化路上的一家面馆店主,他口中的“万书记”是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凝新第四党支部书记万黎明,一名去年上任的街区书记,也是一名街道城管干部。


去年6月,江苏路街道成为上海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工作的首批试点街道。基于辖区内4个网格,江苏路街道设立了4个“凝新”党支部,覆盖全部13个居民区、沿街商铺、弄堂小店等“小个专”群体,并根据街区的商户特点及人员结构,选派职能部门专业干部、商户党员主理人等担任街区书记。


万黎明所在的第四网格,有愚园路、武夷路、宣化路等17条马路,涵盖3个居民区、221家单位企业和171家沿街商户,街道近三分之一的“小个专”市场主体都在这里。仅今年,万黎明就已经走访这些新兴领域群体11轮次,解答政策类和咨询类问题超200个,收集的126个问题目前已全部解决或落实处理。


图片

万黎明(左) 


就在一年前,刚刚身兼“街区书记”这一新身份时,穿着制服的万黎明走进商户询问店主“有什么需要帮忙”时,迎来的还大多是“礼貌的疏远”甚至不可置信——“城管同志跟我们站在同一边了?”


现在,这170多家商户几乎都能对她敞开心扉,主动吐露经营上的困惑与烦恼。


敞开心扉


转变的第一步,来自万黎明的一日三餐。


担任街道城管文职干部的万黎明,在每天梳理同事们的执法记录中,对第四网格的商户及其经营类别都有大致的了解。然而,要与原先只出现在纸面上的商户们打照面,开局并不容易。


她在走访中发现了规律。新兴领域“小个专”群体主要有三类人群,店主、店长和店员。“店主经常不在店内,但大事决策还得问店主;店长工作时间基本在店里;店员们则是三班倒,早中晚都能看到不同的店员。”


洞悉了人群结构,接下来是如何“打成一片”。


“还是得真心换真心,尤其在小本经营的餐饮店较为集聚的宣化路。”万黎明采取了一个看似有些“笨”的办法,在宣化路上默默吃了一个月的早午晚三餐。哪家肉汤圆香、哪家包子的面发得好她都知道,甚至连剪发、买水果等生活服务也都在街区商户完成。


用餐时,万黎明也顺势“亮身份”。得知眼前这名年轻的城管干部还是街区的支部书记,一些商户开始对她的“双重身份”感兴趣,并主动吐露日常经营中的烦恼。


有店主说,自家的空调外机被投诉宽度和高度影响了隔壁居民区,但安装时明明都符合街道的要求。于是,万黎明就为店家联系环保部门现场测量,最终证实空调外机安装合规,并同步向居民做了说明,解决了居民的顾虑和店家的烦恼。


图片

万黎明(左)走访街区商户


与快递、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打交道时,万黎明也碰过一鼻子灰。“餐厅取餐点、商务楼大堂外卖柜这些我们‘想当然’的地方,骑手虽然多,但都赶着送餐,想跟他们聊天不合时宜,还耽误别人工作。”


万黎明很快调整了策略,摸索出3个容易让骑手们打开话匣子的点位:骑手错峰用餐的饭店、社区食堂,一般下午1时30分至2时30分是他们的饭点;快递集中分拨点,站点经理长期驻扎;电瓶车充电或修理点位,此时骑手们大多没有接单,有时间和耐心深聊,也不影响送件。


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访,让万黎明手机里添加了100多名来自各行业的新兴领域人士。


正是通过万黎明的“三顿饭”、梳理出的“三类人”和靠脚力摸索出的“三个点位”,江苏路街道也意识到,街区书记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矛盾的“超人”,而是要成为串联所有问题解决路径的“超级链接者”,成为街区商户们的一把“万能钥匙”。


图片

万黎明(中)走访街区商户


身份叠加


“万向工作法”就此诞生——“向上”链接资源,“向下”扎根基层为民服务,“向左、向右”通过多元共治激发动能。一年来,万黎明带领街区党支部解决了武夷路153弄通道双向限时通行、新象限园区沿街外摆、安西路大树扰民、凤岗路菜市环境卫生治理、宣化小区通道乱停车等商户提出的急难愁盼各类问题,实现党建引领的网格高效能治理。


跟商户们熟络后,有店主开始为万黎明的“走访破冰”热心参谋:“万书记,你到商户调研,可以不穿制服穿便服吗?这样就更没有距离感了。”


这一问让万黎明意识到,从城管干部到街区书记,身份的叠加需要自己做出多方面的调整。


她开始在走访调研的细节上做改变,譬如出门带上两叠不同的街区联系卡,一张普通版交给老板,一张背面贴有双面胶的联系卡粘在门店墙上或是收款码旁,商户、顾客遇到问题都能第一时间联系她。


更大的考验,是如何平衡城管干部的专业职责和街区书记的亲和力。


图片

万黎明(中)走访街区商户


设置外摆位,是街区治理中难度不大但却较容易产生商居矛盾的一类事项。在去年新落成的新象限·武夷园区,除了有西井科技这样的前沿科创企业,园区一楼沿武夷路的一排餐饮商户,日常辐射周边白领、居民、学校师生和家长以及领事馆涉外人群,几家餐厅都有开设外摆位经营的诉求。


“园区和商户一开始都不清楚外摆位的申请流程,万书记在上门调研时得知我们的困扰,第一时间帮我们对接街道并做了指导。”新象限·武夷园区负责人王昊晟说。


而今,园区门前多家餐饮商户都在店外一米宽的红线范围内设置了外摆位,每天晚上10时则大多停止外摆位经营,以免影响居民休息。商户都感到“生意变好了、矛盾不见了”。


“原来看到外摆位,就想商户是不是应该‘往里收’,观察有无不合规经营;现在更多的是想帮助商户如何把外摆位合规、顺畅地摆出来。”万黎明说,从“管起来”到“摆出来”,街区书记的职责使命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前商户看到我们都称呼‘城管同志’,但街区党支部的工作运转起来后,大家都叫我‘万书记’或者‘小万’,城管部门和商户之间不再是‘猫鼠游戏’,而是开诚布公的朋友、协同者。”


步履不停


在江苏路街道,4个“凝新”街区党支部的书记都是半路出家,有万黎明这样的职能部门文职干部,也有钢琴教室主理人等“青春经济”业态代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文婕说,居民区围墙内、楼宇里“竖起来”的基层党建模式已经颇为成熟,但近年来伴随新就业群体规模的扩大,如何把街区中散落的党员力量、群众力量凝聚起来,需要兼具专业度又能跟“小个专”群体打成一片的同龄人。


图片

万黎明(左)走访街区商户


8月中旬一个酷热的工作日下午,记者跟随万黎明走访了愚园路的几家商户,位于安西路-凤岗路段南侧,都是线上线下都人气颇高的网红店。


在5月新开业的“慢闪店”大美术馆,店内售卖的近百种盲盒、摆件类产品都颇受欢迎,是典型的“青春经济”业态。万黎明说,对于这类高人气、推陈出新快的零售商户,街区党支部在走访时,除了了解日常经营情况、为商户提供推介渠道,还会特别关注商户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是否需要帮助——街区党建工作正向着更深、更专精的维度前行。


在烘焙简餐店“粉猪”,虽然商户是愚园路的八年老店,万黎明也走访多次,但她仍仔细叮嘱商户注意台风来临时店招店牌的安全以及夏季的食品卫生安全。


图片

愚园路新业态商户 


在这个既有潮流网红店又有接地气小店的街区,万黎明经常要面对突然出现的新业态,又要协调各类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过去一年中,她为宣化路上的小餐饮商户协调过餐厨垃圾清运回收,调解过油烟排放矛盾,也为三顿半这样的“大品牌”对接国家电网这样的“大单位”,调整品牌线下店门前的围栏与电线杆,优化商户的经营环境。


每当看到愚园路上又有人在排队,她和支部成员们一边了解商户点位、业态、发售的产品类别,以便及时关注人流聚集对街区交通、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她也在社交网络等平台多方搜寻新业态的介绍,希望与商户交流时能第一时间处在“同一频道”,真正“打成一片”。


“我们想要做商户的眼睛,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再为他们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办好每一件最重要的小事。”



资料来源于上述媒体

编辑:陈   莎、毕扬静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