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千名救护员、增配222台AED,长宁“双管齐下”守护居民安全 发布时间:2025-09-02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今年,长宁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将持证应急救护培训与在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增配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两个项目相结合,目前培训1100名持证应急救护员和222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安装全部完成。
作为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特警支队机动中队的一名民警,马凯也是持证应急救护培训的获益者。
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一位骑助动车的市民小腿受伤后,鲜血大量涌出,被正在夜间巡逻的马凯遇到。“要第一时间止血!”看到伤者的情况,马凯立刻想到了应急救护培训创伤救护课程中曾讲到过止血带适用于四肢出血。“我从随身携带的急救包中取出止血带,在近心端——伤者的大腿根处绑上了止血带。”马凯回忆道,在止血带扎好的那一刻,从伤口流出的鲜血瞬间减少了。
之后,伤者在马凯的陪同下,被120救护车送到医院,医生在为伤者进行救治时也充分认可了马凯的做法——及时止血后,防止了伤者因出血休克。
和马凯一样,东虹桥集团安全管理部专职安全员孙臣和同事们也受益匪浅。在东虹桥集团举行的一场羽毛球比赛中,一位职工不小心扭伤了脚踝,在现场的孙臣立刻为他进行冰敷,并予以加压包扎。“如果是之前,我们肯定就会让他站起来活动一下脚踝,看看能不能走。如果能走,就是没有伤到骨头,就觉得没有大碍了。”但自从接受了应急救护培训,孙臣和同事们的救护理念发生了改变。烫伤后要迅速用流动的凉水冲洗伤处;中暑后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在让患者保持平躺的同时快速降温;患者发生呼吸道梗阻而无法自主排除时可以采用海姆立克法;出现呼吸和心跳突然停止的患者可以进行心肺复苏……如今,这些救护场景的分类以及应对,已经被孙臣和同事们牢记在心中。
让马凯、孙臣等人获益的应急救护培训由区红十字会带头,实事项目师资、班主任及管理人员均参加市红会的专项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气道异物梗阻的处理、创伤救护等核心课程。使用“救在身边 守沪生命”系统,采取线上4课时理论学习考试+线下4课时实操培训考核的模式。区红十字会整合救护培训基地、委办局等多方资源,落实基层减负,送培训进学校、社区、机关、楼宇、企业,已为中小学教师、公安民警、区属企业等开展培训,形成“校园为核心、机关企业为支撑、社区基层为延伸”的培训格局。截至目前,完成持证初级救护员培训3420人,达区实事项目目标的311%、市实事项目目标的171%。
而在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增设222台AED设备,则由区卫健委牵头。前期,区卫健委联合各街镇对辖区内1000人以上常住人口规模的居民小区数量进行排摸梳理,并结合设备安装要求、小区现场实际条件和居民意见建议等,明确具体安装地址和点位信息。目前,222台AED设备已全部完成安装调试。
图片来源于区红十字会、区卫健委
撰稿:赵 立
编辑:陈 莎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