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发明: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一颗初心系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09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日前,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35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在京召开。长宁区委原常委、区人武部原政委、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马发明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作为上海市的先进集体代表赴京参会、上台领奖。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来倾情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温暖见证。


窗边,一本手工装订、封面上标着“6”的笔记本静静摊开,页脚微卷。这是马发明担任长宁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以来的第六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的字迹里,有会议要点、有孩子的心事、有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有他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深思。从长宁区委常委、区人武部政委岗位退休后,2018年,他带着退役军人的严谨与老党员的热忱,转身投入这项“永远在路上”的事业。七年来,他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笔墨传递信念,让长宁关心下一代工作既有传承的厚度,也有时代的温度。


守正创新,让红色教育“活”起来


面对全国关心下一代“十佳工作品牌”——“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马发明思考的是如何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他深入学校、社区调研,召集多部门研讨,推动“马读会”从关工委与团区委的“双轮驱动”,升级为关工委、团区委、教育工作党委、区委党校、区教育系统关工委“五方联动”的育人平台。他坚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及时融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学方式上,推动线上线下融合,让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播撒得更广、更深。


马发明不仅是组织者,更是践行者。连续七期,他亲自登上“马读会”讲台,以《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奋进新时代的精神支柱》为题,与青少年畅谈信仰与人生。一名学生课后感慨:“马爷爷的课,让我明白了理想不是空谈,而是脚下一步步的坚持。”


图片


2022年,他牵头创建“宁红讲堂”,着力打造红色教育新阵地。他精心策划内容,推出系列微报告、红色故事,采用“开放式”交流、“沉浸式”体验等模式,并推动在“长宁老干部”公众号开设专栏,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截至目前,“宁红讲堂”已推出微报告22讲、红色故事7篇,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红色文化品牌。


以爱护航,为成长之路“撑好伞”


“育人重在育心,我们要为每个孩子点亮前行的灯。”马发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推动创设“宁爱伴行”工作品牌,将原有分散的关爱行动系统整合为针对三类群体(困境、困难家庭、全体青少年)开展三项特色工作(巡查监督、帮困助学、法治教育)的“3+3”模式,使关爱工作更精准、更高效。


他高度重视调研和制度建设,亲自带队深入基层,形成的多篇调研报告获上海市老干部工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奖。在他推动下,《长宁区街道(镇)关工委监督组工作守则》《长宁区各级关工组织关爱工作守则》等一系列制度得以制定和完善,为关爱工作长效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笔耕不辍,把精神食粮“送心间”


每年初,马发明的案头总会堆起厚厚一摞资料。他坚持每年主持编写主题教育读本,为精准适配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需求,广泛查阅《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著作,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文献,常常为了一个史实、一段表述反复推至深夜。从2022年的《赞颂伟大成就 奋进强国征程》到2025年的《弘扬抗战精神 涵育爱国情怀》,字字凝结着他的心血。四年间主持编写四本近十万字的读本,付印发放1.8万册,成为全区青少年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


图片


不仅编书,他还着力推动理论学习和实践融合。他精心打造主题教育“八个”系列活动矩阵,组织“五老”与青少年结对,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红色寻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五年来,全区各级关工委开展相关实践活动7000余场,参与青少年达19.1万人次,让红色基因在亲身体验中融入血脉。


为系统总结长宁区关工委35年来的实践经验,他牵头主编了近20万字的《为了明天》一书,书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代代“关工人”坚实的脚印,全面收录了大事记、品牌案例、制度规范等,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留下了宝贵资料。


“历史是写给未来的信,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让明天的长宁更有希望。”马发明用七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一名老党员对下一代事业的无限热忱与责任担当。



图片来源于区关工委

撰稿:季佳佳

编辑:竺嘉茹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