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长宁丨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五年,长宁家门口的变化真大 发布时间:2025-10-31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五年奋进,长宁蝶变。从“百亿楼”的亩产奇迹到梧桐树下的创新火花,从苏河岸线的滨河绿道到老旧小区的幸福电梯……这五年,长宁以改革破局、用数字赋能、为民生添暖,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2789亿元,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傲然挺立。长宁区融媒体中心推出“说说‘十四五’这五年——奋进中的长宁”系列报道,邀您共同翻阅这份兼具发展高度与城市温度的“十四五”答卷,看这片生机勃勃的“创新场”、幸福宜居的“生活场”,如何成就一个更具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本期,让我们聚焦长宁如何改善生态空间和市容环境,绘就出一幅“人在景中、城在园中”的宜居画卷。
晨光里的中山公园,百年古树虬枝舒展,银发老者伴着晨露打太极,一招一式尽显悠然;开阔草坪上,孩童追跑嬉戏,清脆笑声漫过葱郁绿意。傍晚时分,苏州河畔华灯初上,华政雾森景观光影流转,市民漫步绿道,或驻足定格夜景,或闲谈享受晚风——这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态画卷,正是“十四五”期间上海长宁区生态市容建设成果的鲜活注脚。
五年来,长宁区锚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空间拓展、垃圾分类深化、市容环境提质、景观灯光升级,交出了一份“绿量”与“质量”齐升、“颜值”与“内涵”兼备的答卷。截至2025年6月,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6平方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3.44%,道路机械化综合保洁率95%,多项核心指标位居上海前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在街巷间落地生根。
从“见缝插绿”到“公园城市”,
织密民生幸福绿网
“以前想找个地方遛弯,得走十几分钟去中山公园,现在楼下的口袋公园出门就到,还能和老邻居聊聊天。”家住凤冈路的李阿姨,指着凤冈路绿地里的休憩长椅,向记者讲述生活的变化。这个曾经的闲置空地,如今草木葱茏、设施齐全,成为周边居民的“共享客厅”。
“十四五”期间,长宁区打破传统绿化建设边界,推动绿色空间从“单点布局”向“全域覆盖”转型。“我们不仅要增加绿化面积,更要让绿地‘可进入、可参与’,满足市民就近休憩的需求。”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年来全区新建公共绿地8.76万平方米,完成立体绿化11.68万平方米,“从围墙绿化、屋顶绿化到口袋公园,把绿色延伸到城市的更多角落。”
绿道网络的织密,让“步行赏绿”成为市民日常。古羊路(伊犁南路—姚虹路段)、北翟路(广顺北路—剑河路段)、长宁路(水城路—威宁路)成功打造成为特色道路,为市民出行路线增添更多风景。“十四五”期间,长宁新增绿道6.117公里,全区绿道总长度达30.367公里,形成了“连点成线、串线成网”的绿道系统。这些绿道不仅是生态廊道,更是市民健身、休闲的“民生通道”。
中山公园的“融合开放”,则成为长宁“公园城市”建设的标杆。2023年,公园启动品质提升工程,通过召开居民座谈会收集多条建议,最终打造梧桐广场、华阳广场、林下步道三大节点,优化慢行系统,调整20路公交站点,推动“百年公园、百年校园、百年古树、百年建筑、百年道路、百年公交”深度融合。“我们还建设了‘数字化古树园’,通过智能设备监测‘华东第一悬铃木’的生长数据,市民扫码就能了解古树历史。”鲁义杰古树保护及复壮工匠工作室的负责人鲁义杰告诉记者,开放后公园成为“生态+文化”融合的典范。
如今,长宁区19座公园实现24小时对外开放,10处单位附属绿地向市民共享,“下一步,我们将依据《长宁区公园城市规划(2024—2035年)》,推动‘公园+’功能拓展,让公园成为科普教育、文化活动的载体,真正实现‘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王晔菲说道。
从“习惯养成”到“全链管控”,
构建垃圾分类长宁样板
语音提醒、感应投放、满桶警示、自动除臭……近来,这种科技感十足的垃圾分类智能箱房陆续在长宁不少小区“上岗”,引领垃圾分类新潮流。
“请您正确分类投放,不要随地乱扔垃圾袋。”,在周沈弄堂进出口设置的垃圾箱房旁,只要有居民拎着垃圾走近箱房,箱房不仅会“说话”,提醒居民正确分类,投递口也会自动开启,在居民投放垃圾后又自动关闭,实现了无接触投放,让扔垃圾这件事变得更加便捷、卫生。此外,垃圾分类智能箱房内还安装了除臭设备和灭蚊灯等设施,进一步提升了投放环境的整洁度。“这个智能垃圾箱房没有难闻的气味,还能自动开闭,很方便。”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告诉记者。
五年里,长宁区不断深化垃圾分类应用场景,助力生活垃圾分类应用场景实现智能识别和智能引导功能,重点打造了中山公园区域和上海动物园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样板区域,推动形成具有特色示范效应的精细化分类公共场所。截至2024年底,长宁区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精品一类居住区40个、二类居住区87个,这些小区的垃圾投放点均配备洗手池、除臭系统、遮雨棚,部分还增设了积分兑换机。居民正确分类可累积积分,兑换洗衣液、纸巾等日用品,大大提高了参与积极性。
长宁还持续推进源头减量。在湿垃圾处理方面,在大型社区、学校、企业食堂等推广就地处理设备。比如,华院小区引进湿垃圾处理“黑科技”,通过炭朴湿垃圾常温常压处理技术,利用生物炭吸附与表面催化能力,以特制组合炭包裹湿垃圾,促进湿垃圾降解,并吸附产生的废气废水,避免二次污染,在常温下让湿垃圾转化为高附加值生物炭,实现“有机废弃物就地变资源”,有效减少湿垃圾清运量。
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体系的完善,进一步释放生态效益。在长宁区可回收物示范中转站,工作人员正将居民交投的废纸箱、旧塑料打包,准备运往再生资源处理厂。长宁建成了8个标准化中转站、26个惠民回收服务点,覆盖全区所有街道,还推广“沪尚回收”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预约、上门回收”。2024年全区通过小程序回收可回收物超500吨,居民参与率同比提升25%,“以前居民处理旧物要跑废品站,现在在家就能预约,既方便又环保。”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作为上海垃圾分类先行区,长宁区五年来始终保持高位推进,2025年1—5月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3.44%,较2024年的42.52%再创新高。垃圾分类不是“一阵风”,而是要靠机制保障、智慧赋能,让“要我分”变成“我要分”。
从“整洁有序”到“宜居宜业”,
擦亮城区品质底色
“不管是凌晨还是深夜,虹桥路的路面常是干干净净的,连落叶都很少见。”在长宁区工作的白领小陈,每天步行上下班,对城区环境的变化感触颇深。这份“干净”的背后,是长宁区道路机械化综合保洁率达95%的硬核支撑,也是市容管理精细化的生动体现。
“我们实行‘一路一档’‘一路一策’,为每条道路定制保洁方案。”全国劳模、上海高洁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清道大班长陈豪杰带记者来到虹桥路,只见一辆大型机扫车正缓慢作业,环卫工人手持小型清扫工具,对人行道缝隙、公交站台等边角区域进行细致清理。“白天以机械化清扫为主,配合洒水作业控制扬尘;夜间利用车流量少的时段,开展大面积冲洗、顽固性污渍洗刷,确保路面‘见底色、无积尘’。”陈豪杰说道。
市容环境的提升,不仅在于“面子”,更在于“里子”。在愚园路街角,几组新添的休憩椅上,老人晒着太阳聊天,年轻人低头阅读。“十四五”期间,长宁累计新增休憩座椅1000余组,发动社会捐赠73组,释放休憩空间近200处。这些座椅分布在公园、商圈、公交站点等市民高频活动区域,以前老人逛街累了没处歇,现在随时能坐下休息,这就是城市的温度。
针对市民关心的“设摊秩序”问题,长宁区创新推出“精细化管控+人性化服务”模式;编制《长宁区设摊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绘制“设摊点位图”,明确允许设摊的区域、时间和品类,既保留城市“烟火气”,又不影响交通与环境。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让市容治理更具活力。每个周四,区绿化市容局和各街镇都会组织机关干部、企业员工、社区志愿者开展“市容环境大扫除”,商家也主动落实“门前责任制”,共同维护街区环境,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
这份努力换来了市民的认可——“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市容环境公众满意度测评始终稳居上海前三。下一步,长宁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加强轨交站点、老旧小区周边等薄弱区域整治,优化公厕、垃圾桶等设施布局,让长宁不仅干净有序,更宜居宜业。
从“点亮城市”到“赋能发展”,
打造夜间经济新引擎
“去年上海国际光影节期间,上生·新所的灯光秀太惊艳了,我带家人来打卡了三次,还在周边商圈消费了不少。”市民刘先生的回忆,道出了长宁区景观灯光建设的多重价值。2024年9月,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长宁设立分会场,以“光创新境”为主题,举办7场主题活动,设置16处打卡点。主会场上生·新所区域,开幕式当天现场人流峰值达6057人,当日消费额51.48万元,创上生·新所开业以来最新高,光影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5.6万人次,消费额480万元,同比增长86.2%,成为夜间经济的“新引擎”。
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长宁分会场,主展演区设在上海荟聚,其间,上海荟聚共举办35场活动,推出光影秀、投影秀等21场特色演出,布设7个光影艺术装置,分会场活动结束后均在展出地保留,同时联动44个“商旅文体展”场所,为市民打造了全方位的光影盛宴。本届光影节恰逢上海荟聚开业一周年,商场联动商户推出周年庆促销,实现“赏光影”与“逛商场”无缝衔接。光影节期间,上海荟聚客流量达75万人次,销售额达1.68亿元,同时,荟聚新会员增加25000人,市民游客参与热情高涨。
“景观灯光不仅是‘装饰品’,更是展现城区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区绿化市容局景观管理科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长宁区编制《长宁区景观照明规划实施方案》,构建“四类、三区、两级”管理框架,明确景观照明建设与管控标准。
围绕“一河(苏州河)一高架(延安高架)一重点道路(虹桥路)”,长宁区重点打造8段4区夜景景观:华政雾森节点,灯光与水雾交织,展现百年校园的人文底蕴;中山公园节点,光影勾勒出古树与建筑的轮廓,营造静谧的生态氛围;虹桥河滨公园节点,动态灯光模拟流水效果,与苏州河景观相得益彰。长宁还完成了花树景点、延虹绿地等5处陈旧景观灯光改造,推动36处存量设施“以养代建”,让夜景既统一协调,又各具特色。
智慧化管控让景观灯光“亮得巧、管得好”。在长宁区景观照明监控集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实时查看全区景观灯光运行情况,轻点鼠标即可远程控制开关、调节亮度。系统能自动预警故障,比如某路段灯光不亮,会立即推送信息给养护单位。长宁还根据重大活动、节假日调整灯光模式,既节约能源,又营造氛围。
户外设施管理同步升级。长宁区编制《户外招牌设置导则》2.0版,打造愚园路、新华路等8条市级特色招牌路段,让招牌与街区风格相协调;完成新一轮户外广告实施方案编制,规划40处303块广告点位,确保广告设置合规美观。
从生态绿带到智慧分类,从精细管市容到光影焕夜景,“十四五”期间,长宁区以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民生实事,推动城区环境品质持续提升。“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深化生态空间建设、垃圾分类治理、市容环境管控、景观品质升级,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区贡献长宁力量。”长宁区绿化市容局党组书记、局长沙志斌说。
图片为资料图片
撰稿:李媛媛
编辑:竺嘉茹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