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飞检”、智能平台“站岗”……一起看看长宁如何守护蓝天白云 发布时间:2025-08-06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为了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让社会各界零距离感受涉企检查的“尺度”与“温度”,8月6日,“政府开放月”活动邀请市民和企业代表走进区生态环境局,参与“优化涉企检查,社会公众参与”活动,通过政策解读、沉浸式执法体验和互动交流,揭开了生态环境“无感监管”的神秘面纱。
“大家看,长宁某工地的扬尘数据曲线在7点后出现明显波动。”随着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执法人员李捷、刘飞明的指引,大屏幕上跳动的监测数据牵动着在场市民的目光。通过远程连线,市民代表受邀和执法队员与工地负责人实时对话、检查工地扬尘情况。了解了基本情况后,无人机盘旋升空,清晰传回渣土覆盖、路面尘土等画面。“因台风影响工人未及时到岗导致清扫滞后,我们将立即整改。”工地负责人在镜头前承诺。
这场扬尘监管是区生态环境局大力提升“无感监管”的生动实践。依托自主搭建的“慧生态”智慧数字平台,整合环境质量、污染源治理等五大模块数据,执法人员可通过在线监测、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实现非现场监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涉企检查户数同比下降近六成,执法效率未打折扣。
在危险废物监管环节,一段动画演示让市民直观了解规范流程:危废仓库需设防盗门、张贴标识、建立台账,废液桶下必须放置防渗漏托盘。执法队员江源还向市民代表展示了蓝色防护服和辐射检测专用设备,“对于含射线的危废,我们要求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全程陪同,这既是保护执法人员,也是确保监管规范”。
活动现场,上海市机动车环保检测监管平台的演示同样吸睛。市民代表随机选取的车辆检测数据在屏幕上实时展现,三条“小山峰”曲线清晰记录着检测过程中的参数变化。“系统会自动报警异常数据,比如检测时间过长或方法变更。”执法队员诸晓慧解释道,平台实现了从人工抽检到智能全检的跨越。
“这两年,我们企业明显感觉检查频次少了,但监管力度没打折扣。”活动中,企业代表的分享颇具代表性,“政府还定期组织政策培训,这种‘预防在前’的模式帮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生态环境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开放月’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的用心。”市民代表王女士对活动展示的“无感监管”印象深刻,“非现场执法用上了无人机、智能平台,感觉生态管理和高科技紧紧融合在一起。”从事法律工作的市民则关注创新执法的合规性,“希望这类实践能推动行政监管法规完善,让新技术在法治轨道上更好发挥作用”。
“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原则。”活动主持人袁旺晖介绍道,从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到2021年《关于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依法行政 持续强化依法治污的指导意见》,再到近两年国务院、生态环境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一系列政策为“无感监管”提供了制度支撑。
这样的公众开放活动犹如一扇窗,让公众看见长宁生态监管的科技温度与法治尺度。从工地扬尘的无人机巡查,到危废仓库的智能监控,再到机动车排放检测的数字哨兵,“无感监管”以技术赋能实现监管效能与企业便利的平衡。政企民的坦诚对话,更让规范执法理念深入人心。当科技让监管更精准,当透明让信任更坚实,美丽长宁的生态画卷,正在各方协同中徐徐铺展。
撰稿/摄影:李媛媛、任 影(实习)
编辑:程 前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