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基座点亮长宁医疗,居民健康有了“智慧靠山” 发布时间:2025-09-23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日前,长宁区卫健委通过整合全区15家医疗机构诊疗数据与9大公卫数据域,构建起覆盖区域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让优质医疗资源像自来水一样“流”进千家万户。


日前,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室内,家庭医生沈娟正在为签约居民顾阿伯预约次日同仁医院的胸部CT。


一键预约后,沈娟又将回执打印出来,特意用笔圈出注意事项和预约时间,叮嘱顾阿伯第二天下午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到同仁医院做检查。


图片


“以前去医院做检查,总要往返个两三次,排队要等上好几天,对于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说确实不方便。”如今,顾阿伯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了解自己病情的家庭医生便可实现一键预约,他感到十分欣慰。


然而,数字化带来的便捷并不仅仅是预约的便利。顾阿伯接受完检查后,他的报告会实时回传社区,家庭医生结合AI辅助诊断系统,迅速锁定病因并制定治疗方案。


如今,这种“社区首诊+一站预约”的就医新模式,正成为长宁69万常住居民的“健康日常”。


“该举措以长宁医联体平台为依托,双向联结了社区签约居民与上级医疗机构,借助医技预约平台,签约居民在社区医院完成初步诊疗后,即可轻松预约到二三级医院的检查项目。”区卫健委主任孙斌介绍,除了核磁共振、CT等的医技检查外,长宁还新增“社区初评+医院终评”一站式智能麻醉风险评估系统,落地胃肠镜服务,目前已累计服务500多人次。


在减轻居民就诊压力的同时,数智基座还成为居民们健康的“哨兵”,时刻警惕着突发事件。


不久前,心律失常平台监测到陈女士心房颤动指标显著超出安全阈值,系统立即触发应急响应机制,并通过AI电话、短信向仙霞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叶晓景发出警报。


收到预警信息的第一时间,叶晓景拨通陈女士的电话,结合平台反馈的数据,简要说明当前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明确建议她尽快至同仁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和专业干预。在获得陈女士的同意后,叶晓景通过转诊平台帮助陈女士一键预约到同仁医院心内科吴献豪医生的号源,第二天的检查报告也实时回传至社区。


图片


截至目前,已有3000多名心律失常患者纳入平台管理,采用专业化4级(危急、高危、中危、低危)风险分层管理:针对危急患者,现场紧急处理后立即启动转诊流程,通过120转运至上级医院心内科/胸痛急诊;对于中高危患者,会通过AI电话、短信通知家医,同时向患者发送提示短信,由家医协助患者一键预约上级医院主任号源;低危患者以社区家医管理为主,家医定期开展随访、宣教工作。同时,结合可视化状态图谱,医生可以实时追溯诊疗全路径,清晰掌握每一步诊疗进展与效果,最终实现对心律失常患者全周期、全场景的精准照护。


未来,长宁区还将推进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


因数智基座获益的不仅仅是老百姓,医务人员也受益颇丰。


“以前我们操作多个系统,要来回切换,现在一个屏幕就能搞定所有工作。”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钟丽玲说,依托智能统一桌面,长宁区实现了医护人员“一屏通办”HIS、健康档案等五大系统业务,减少了重复操作时间30%以上,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个系统不仅能帮患者理解报告内容,还能减少因专业知识不足产生的焦虑和误解。”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彭洁洁介绍道,“现在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准确地对检查报告进行初步解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报告内容,并为居民提供包括饮食、运动、用药提醒在内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建议,助力居民实现自我健康管理。”


同时,依托标准化与治理后的高质量数据,医护人员可以快速调阅患者的完整诊疗记录和健康档案,包括既往病史、检查检验结果、用药情况等。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工具,医生能够更精准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们还打造了全域联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汇聚居民从出生建档、动态体检到全周期就医的健康信息,形成实时更新的区域‘健康图谱’,通过数据共享与协同,居民在区内任何医疗机构就诊时,医生都能快速获取其完整的健康档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让市民在‘数据流动’中感受到更有温度的智慧医疗。”孙斌介绍道。


未来,长宁还将基于数智基座扩展数据覆盖范围,深化大模型应用,构建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生态,依托数智基座,创新AI健康摘要画像、AI居民健康管家、科研数据平台、大模型升级基层AI辅助诊疗等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居民提供更高效、精准、温暖的医疗服务。



部分图片来源于区卫健委

撰稿/摄影:赵   立

编辑:程   前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