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努力绘就民生幸福与经济活力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24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9月23日上午,“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长宁专场举行,受到中央、市级媒体的高度关注。截至24日17点,共有19家媒体发布了46篇相关报道。
经济总量跨步跃升
“十四五”以来,长宁牢牢把握“大虹桥”“数字化”战略机遇,推动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新提升,人民城市建设展现新气象。2024年,长宁地区生产总值达2789亿元,是2020年的1.8倍,净增1228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80亿元,年均增长8.8%。
“十四五”期间,长宁实现了“十、百、千、万”的亿量级突破。“十亿”指的是收入增量,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实现超50亿元增量,年均增量超10亿元;“百亿”指的是楼宇产出,诞生金虹桥国际中心这幢税收“百亿楼”,创下全市商务楼宇的“亩产奇迹”,74幢重点商务楼宇税收贡献净增近200亿元;“千亿”指的是产业规模,长宁已经形成软件信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租赁商务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位居全市第一。“万亿”来源于“数字”特色,全区电商平台交易总额达1.62万亿元,年均增长17.7%,占全市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长宁全力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东虹桥片区税收年均增长13.6%,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比重超40%。长宁区持续推进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建设,打造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实体平台。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上海荟聚中心
据介绍,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实体平台落地上海荟聚中心,由长宁区商务委联合东虹桥集团、阿里国际站和英格卡集团共同打造。眼下,平台通过迭代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解决了双边信息不对称之难,同时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出海”降本增效,频频获得企业的点赞。
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实体平台
阿里巴巴国际站相关负责人举例,荟聚7楼的企业“风格服饰”拥有出色产品,但对海外市场的渠道、法规、品牌营销一无所知。“依托长宁分平台,我们为其提供一站式出海解决方案。如用长宁区的跨境法律服务团队解决其知识产权问题。用我们的海外渠道助其入驻国际站电商平台。该企业线上渠道建立仅2周,就成功接到一家北欧品牌买家的订单,实现‘线上精准获客’的开门红。”
长宁区商务委副主任金恺告诉记者:“平台不仅要助力中国商品走到海外,也要帮助设立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把他们的商品输送到全国各地。”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长宁累计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家,各类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达153家。同时,长宁还持续推出营商环境“八张特色牌”,获评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颁发全国首张外商独资购物中心业态综合许可证。
城市更新活力蝶变
长宁区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聚焦盘活低效商务和商业用地,向存量要增量、向集约要空间、向更新要效益,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生产空间承载力。
长宁坚持深度、全景更新理念,累计推动实施169个更新项目,让发展动力与宜居魅力竞相迸发。率先开展历史风貌区保护式更新,愚园路、武夷路和上生·新所番禺路入选国家级、市级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封面级”打卡地,翡悦里、新象限·武夷等一批标志性更新项目相继落成。虹桥开发区入选全市首批商务单元整体更新试点地区。
新象限·武夷
华政苏州河步道
东部,“上海硅巷”科创街区集聚科创类企业,搭建各类沟通交流平台,促进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科创企业、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间良性互动。愚园路,以点带面推进风貌街区保护式更新,历史风貌街区焕发了全新的活力。武夷路,翡悦里、新象限·武夷项目陆续完工投入运营。其中,新华路的上生·新所项目进入住建部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终选阶段,在老城区焕发活力、吸引集聚年轻人方面成效显著。
中部,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金虹桥国际中心和虹桥南丰城更新完成,重点楼宇环境品质提升。新虹桥中心花园桥下空间提升,艺丰中心、31号地块等办公载体建成,晶耀虹桥即将入市。
西部,虹桥机场东片区在东航综管部、云启商务广场2个项目已竣工、机场P-04地块在建的基础上,机场J-01项目、东航K1-01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
长宁全力打响科创“主引擎”。紧抓科创回归都市契机,长宁区积极探索了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规划东至江苏路、南至延安西路、西至凯旋路、北至长宁路、愚园路沿线,总面积约1.48平方公里的“上海硅巷”科创街区。
长宁区科委主任杨建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在空间载体和产业导入上同步高标准建设“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目前街区内不仅集聚了近900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出黑湖科技、西井科技等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还与中科院微系统所、硅酸盐所合作成立数字硅巷(上海)孵化器,加大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等科技服务载体布局,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的愿景化为现实。
民生服务凸显温度
“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需求,在卫生健康、养老服务、就业保障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一批批民生工程落地见效,实施一项项深入人心的惠民政策,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民生答卷。
长宁始终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全面铺开“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每年滚动实施“为民办实事”,着力促成四个“有”。第一是老有颐养。全区养老床位达到7411张,万名老年人床位拥有率居中心城区首位。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街镇全覆盖。第二是学有优教。“活力教育”内涵不断拓展,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落成启用,国际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第三是医有善治。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区,重点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异地迁建等项目,构建“全+专”模式区域特色医联体。第四是劳有保障。积极推进“人社服务进楼宇”专项行动,建成22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持续提升“楼门口”“家门口”就业服务质效。
小蓝花市民中心
“以前想找个地方看书、运动得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一站式解决。”在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三楼同周书房,居民李阿姨正带着孙子在儿童阅览区阅读绘本,言语间满是满意。这座今年3月完成竣工验收、4月起分层开放的文化地标,坐落在玉屏南路560弄78号,以近5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构建起 “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枢纽型”的社区服务新生态。
周家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
中心创新打造的“同周”四大主题空间,让不同需求的居民都能找到归属感。一楼同周会客厅内,有236个座位的多功能厅每月举办多场公益电影与党课报告,“周桥印记展廊”用静态展览讲述棚户区到宜居社区的蜕变史。“同周暖XIN屋”成为特殊群体的“避风港”,在这里,老人可免费热饭休憩,新就业群体能随时充电饮水,民政服务转介功能更是打通了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楼同周学苑堪称社区“文化加油站”。9间功能教室各有特色:上海首个社区级智慧体育体验馆“智体馆”,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体验飞行、滑雪等智慧运动;“国粹馆”的AI笔墨辅助与机器人象棋对弈,让传统文化焕发科技活力;虚拟演播间“时空坊”为社区文体活动提供专业直播录播支持……而在马卡龙配色的“幸福回声廊”上,居民手写的心愿与社区的回应贴满墙面,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
在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址)打造的全市首个社区智慧体育健身体验馆,社区居民正在体验模拟飞行。文汇报记者邢千里摄
此外,地下一层同周运动馆(即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设置了4张乒乓球桌与专业舞蹈房等,更是让“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变为现实。值得一提的是,运动馆推行的“369”公益性收费模式与帕金森乒乓球干预项目,既保障了服务普惠性,又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街道建设“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的重点项目。放眼全区,“十四五”期间,长宁锚定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目标,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比如宜居,长宁区通过优化“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体系,累计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千余张;出台留学回国人员过渡期内租住人才公寓支持政策;建成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虹桥人才公寓,吸引4300多名青年人在此安居乐业。又如宜业,长宁区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一批社区就业服务站点遍布全区,完成率居全市第一。
综合自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
整理/编辑:竺嘉茹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