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载守望成长,长宁区关工委荣获全国先进“八连冠” 发布时间:2025-09-28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走进长宁区关工委的办公区,一面挂满荣誉的墙面格外醒目。从1991年首次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到不久前的第八次光荣上榜,这段跨越三十余年的坚守,凝结了几代“五老”志愿者的心血与奉献。三十六年躬耕不辍,他们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真情陪伴、用智慧引领,在青少年成长的路上默默点亮一盏盏灯。
铸魂育人,让红色基因浸润心田
梧桐掩映的教室里,已逾九旬的李仁杰老先生精神矍铄,正在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的孩子们讲述《共产主义引领我一生》。作为区“五老”报告团的名誉团长,他说:“我要把党的奋斗历程讲给孩子们听,让理想信念的火种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这样的场景,在长宁区并不少见。从“马读会”到“宁红讲堂”,红色教育的载体在变,但精神传承的内核始终如一。“马读会”自创办以来,已走过三十多个春秋,不仅成为引导青少年坚定信仰、锤炼品格的重要平台,更在2016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十佳工作品牌”。
近年来,区关工委不断优化“马读会”的组织与教学机制,形成了区关工委、团区委、区教育工作党委、区委党校、区教育系统关工委“五方联动”的工作格局。课程内容持续更新,教学方式也从线下拓展到线上。近五年来,已有473名优秀高中生从这里走出,30多年来累计培养学员2040人。曾参加第24期“马读会”的小马,如今已成为一名教师。她感慨道:“那段学习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理想信念的意义,也坚定了我回馈教育的决心。”
深情护航,为成长之路遮风挡雨
“育人重在育心”是区关工委常年坚持的理念之一。为此,区关工委打造了“宁爱伴行”品牌,寓意着“五老”志愿者以爱心陪伴青少年一路前行。围绕困境未成年人、困难家庭子女和广大青少年等不同群体,他们分层开展关爱行动,持续推进巡查监督、帮困助学和法治教育等工作。
每年,“五老”监督员们穿梭在校园周边、网吧等场所,默默守护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用脚步织就一张坚实的“防护网”。
为了保障“爱心育苗基金”充裕,在区领导的协调下,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马发明带着有关同志奔走呼吁,受到了兰卫医学、致达集团等热心企业的助力。截至2024年底,该基金规模已达219.07万元,20年来累计发放助学金213.44万元,惠及6142人次。
长宁区还充分发挥区域法治资源优势,依托13个法治教育基地,组建起855人的志愿者队伍。五年来,开展法治宣讲超千场,覆盖青少年3万余人。连续五年举办的法治夏令营和线上法律知识竞赛,参与人数达8045人,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法治意识。
春风化雨,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
主题教育“八个”系列活动、“红色印迹寻访”、“学雷锋志愿服务”……五年来,区关工委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爱国情怀、传统美德悄然融入青少年的生活。
从2021年《话建党使命之魂 走百年信仰之路》到2025年《弘扬抗战精神 涵育爱国情怀》,2.3万册主题教育读本被送到孩子们手中。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红色寻访、观影交流……这些活动不断发挥作用,化作了青少年心中的“一盏灯”。
五年间,全区开展各类实践活动7000多场,参与青少年达19.1万人次。区关工委将理论的“知”与实践的“行”深度融合,让红色信仰与优良品德在亲身体验中落地生根。“学雷锋志愿服务”中,青春身影活跃在社区街角,传递着友爱与温暖;“弘扬好家风好家教”活动中,传统美德在亲子互动间悄然接续;“孝老敬贤月”系列教育中,感恩之心化为实实在在的尊老行动。数字背后,是红色基因从书本文字走向生活实践的生动转化,是服务社会的担当、浸润家庭的温情与孝亲敬老的自觉。
这份言传身教的温度,也从校园延伸到楼宇。区“五老”报告团名誉团长龚明走进新兴领域青年中间,以《从长宁经济的转型发展看长宁人的勇于创新精神》为题,用亲身经历讲述长宁从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国际城区蝶变的奋斗故事,解码“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长宁精神。台下青年职工凝神记录,将这份“创新的密码”转化为岗位建功、锐意进取的内生动力。
三十六年来,“从未间断”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长宁区关工委1800多个关工组织、5300余名“五老”志愿者的真实写照。从区、街镇到居民区,三级关工组织网络坚实有力,《关爱工作守则》《监督组工作守则》等制度不断优化,为这份事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银发丹心,情系下一代。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用创新延续温度,让关心下一代的事业始终充满活力,温暖如初。
图片来源于区关工委
撰稿:季佳佳
编辑:程 前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