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北极光”搬进街巷、“双生花”成流量担当,长宁这场光影盛宴是如何点亮的 发布时间:2025-10-16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长宁分会场,以一场场奇幻光影秀“点燃”市民热情,成了期间的热门打卡点。鲜为人知的是,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装置背后,藏着创作团队与管理部门紧密配合的协作、高效安全的保障,攻坚技术的支持、反复打磨的匠心,还有青年志愿者悄然传递的温暖和服务。
把“北极光”搬进长宁街巷
作为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长宁分会场的“门面”打卡点,作品“极光邀约”打从创意起步就不想走寻常路。视频团队早早就定下目标:打破大家“灯光节就是挂霓虹灯串”的老印象,要让市民不用去北极,也能看到“突破地域限制的视觉奇观”。
可想法落地没那么容易——装置摆在商场门口,环境光太亮,投射面积又大,想让极光呈现出灵动的动态感难上加难。团队一次次跑到现场调试,画面色彩改了又改;投影团队更像是在“绣花”,先把建筑的天穹、立柱、檐角都扫进数字模型精准定位,再一点点校准投影机的位置、角度,连焦距都算到毫厘。熬了好几个通宵,才让“极光交响+生命之树”的梦幻场景,稳稳“落”在长宁的街头。
两朵“城市之花”的浪漫对话
开幕式主广场上的“双生花·绮丽漫境”,是这次光影节的“流量担当”——上海白玉兰与斯德哥尔摩郁金香造型的装置,像两封拆开的情书,诉说着两座城市的情谊。为了让花儿既好看又结实,艺术团队可费了不少劲。
手稿
从画手稿、做小样到建模定色,方案改了一版又一版;最终选定的不锈钢筋和不锈钢网,既能顶住台风天的考验,细密的网面还能让观众忍不住想摸一摸。更精细的是花瓣制作,每一片都由钣金工跟着艺术家的要求手工锻造,大小形态没一个重样;焊接的地方全焊满再磨平,就怕刮到游客。
等装置吊装拼装好,视频团队又用AIGC动态技术和实时动作捕捉,让墙面上的花“舞”起来,地面还能跟着观众动作产生互动,活脱脱一幅“空中有花舞,脚下有花随”的热闹景象。
0.3秒响应的“光影桥梁”
比起其他装置的热闹,“自然手语互动”多了份暖心的共情。视频团队专门挑了“你好、谢谢、爱你”等6个常用手语动作,研发专属AI识别模型,连手指的小动作都能精准抓住,响应时间快到0.3秒。只要观众模仿对了动作,装置就会同时亮起手语光影和文字,听障朋友能“读”懂普通市民的心意,大家也能趁此机会学几句手语。
投影团队为了让画面更有氛围感,在环形建筑上装了多台高流明激光投影机,还特意做了像素级边缘融合——重叠的地方亮度、色彩都调得一模一样,就像一条流光溢彩的“森林飘带”。
多方联动护航光影盛宴
为保障光影秀演的流光溢彩和安全稳定,区绿化市容局牵头联合多部门,围绕“光影节点高质量落地、安保应急高效率联动、场地秩序高水平组织”等关键事项,多次开展现场踏勘、专题研讨,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严谨可控。
在光影节正式启幕前,区绿化市容局进一步联合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消防救援局等单位,深入现场开展实地踏勘与风险研判。各部门结合专业领域,围绕施工安装规范、进场线路规划等重点环节提出精准建议,为活动安全举办奠定坚实基础。
各部门志愿者提前“备课”,不仅吃透每部光影作品的设计理念与材料特性,更通过反复踏勘商场现场,精心规划出最优参观路线,全力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每晚六点,志愿者们准时到岗,在各个展区间来回跑:帮游客指路、讲解作品故事、教大家找最佳打卡点,遇到突发情况也能及时处理。碰上下雨天,他们提前协助做好防护;客流高峰时,又忙着引导分流,避免拥挤。
光影节的幕后,没有聚光灯,却满是打动人心的细节。有创作团队对品质的较真,有科技赋予的温暖,还有志愿者们的默默付出。正是这些力量凑在一起,才让长宁的夜晚变得如此璀璨、如此温暖。
图片由区绿化市容局提供
撰稿:李媛媛
编辑:毕扬静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