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投资环境


发布日期:2006年09月06日

    一、基本情况
    长宁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部,东与静安区的长宁路、武定西路、镇宁路接壤;西交闵行区的北横泾机场河、许浦港;南与徐汇区的华山路、兴国路、淮海西路、古羊路毗连;北靠吴淞江(苏州河),西段以吴淞江为界与嘉定区隔河相望,东段以万航渡后路为界与普陀区相接。区境边界线全长39.61公里,区域面积37.19平方公里。全区辖有新华路、江苏路、华阳路、周家桥、天山路、虹桥、程家桥、仙霞新村、北新泾9个街道和新泾镇,下设174个居民委员会和6个村民委员会。200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4.2万人,户籍人口61.96万人,平均每户2.88人,自然增长率为-2.16‰,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2.23岁。
    二、区位优势、交通情况
    长宁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处于沪宁发展轴和沪杭发展轴汇合的“Y”型支点,是上海连接长江三角洲的“桥头堡”。虹桥国际机场座落在区域西南角,是我国的重要航空港之一。区域内已建成由轨道交通、高架道路、中心城区主干道组成的高效、便捷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并有高速公路直通沪宁、沪杭。延伸后的地铁二号线横贯长宁东西,连接虹桥机场、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虹桥涉外贸易中心和中山公园商业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区内三大经济组团之间的产业联系以及长宁与区外的紧密联系。
    三、历史文化底蕴
    长宁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区拥有三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分别是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其中有康有为“游存庐”旧址、路易艾黎故居、《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等历史建筑。虹桥路和新华路是市级景观道路,沿线有近20多个历史文化场所和风景旅游设施,其中有上海芭蕾舞学校、刘海粟美术馆、广播大厦、宋庆龄陵园、上海民族乐团、上海影城等,形成别具特色的文化走廊。全区有上海交大管理学院、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外贸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硅酸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及延安中学、市三女中、耀中上海国际学校、上海长宁国际学校等名校.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长宁区坚持“依托虹桥,发展长宁”的发展方针,经过“八五”抓适应,“九五”抓发展,“十五”抓优化,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区增加值达到75.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7%;全区财政收入达到62.1亿元,年均增长28.7%。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05年现代服务业税收达到22.46亿元,占全区税收的33.6%,近三年年均增长25%左右。其中房地产及延伸也完成税收21.4亿元,现代业态商业完成税收10.5亿元,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发展。
    2005年全区有幼儿园34所,小学26所,中学29所,大专院校9所;幼儿园、中小学在校生人数7.56万人。区内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73所,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229人,病床数5008张。拥有国际体操中心、仙霞网球中心等重点体育设施;拥有上海影城、长宁少年宫等重点文化设施;区内有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5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1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2个,市级科普示范工业企业2个,市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1所,上海市科普旅游点1个;拥有养老机构20家,床位总数1887张。
    五、投资特点和优势
    长宁区南部,沿虹桥路、延安西路、仙霞路,由虹桥涉外贸易中心、古北新区、虹桥路乡村别墅风貌区、上海动物园及虹桥机场等构成上海市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发展轴线的西段,主要发展涉外贸易、展览展示、涉外服务、涉外居住区及商业、旅游等功能。在北部,东西向发展轴线沿苏州河南岸,以天山路、地铁二号线及长宁路连接中山公园商业中心、虹桥临空经济园区、长宁信息产业园区、天山路商业街及曹家渡、北新泾社区中心,结合苏州河功能定位,形成长宁区的第二、三产业发展带,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级住宅区及商业、休闲、观光功能。区域内初步形成了以三大经济组团为主体的城区产业空间布局框架,在这些地区集中了区主导型产业设施。(1)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形成长宁区主要的综合性经济园区,是长宁区经济特别是地区工业发展的腹地,是以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工业为主,集科研、技工贸和旅游于一体,环境优美的产业园区,园区规划用地2.78平方公里,建筑规模206万平方米。(2)虹桥涉外贸易中心是长宁区主导功能开发的重点地区,是长宁区经济发展和城区建设的重心,作为上海市涉外贸易专业中心,集涉外贸易、展览展示、商务办公、涉外服务、商业旅游等于一体,规划用地177.72公顷。(3)中山公园商业中心形成上海市区西部的地区商业文化中心,是连接虹桥开发区与市中心的重要通道,集商业商务、文化娱乐、休闲观光、交通集散、居住等功能于一体,规划用地114.72公顷,建筑规模240万平方米。
经过多年的发展,长宁已形成了国际化程度较高、商务功能集聚、“数字长宁”先发效应和居住环境较好等发展优势。
    1、国际化优势。首先,外资企业和外资办事处集聚度较高,2004年长宁拥有外资企业和办事处纳税单位2967家(其中,外资企业1626家,外资办事处1341家),占全区纳税单位的27.3%,完成全区税收17.52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3.6%。其次,国际经贸活动较为发达,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97亿美元,在中心城区中居第一位;虹桥国际机场空港货运吞吐量37.04万吨,客运1489万人次;举办国内外展览144次,占全市的39.6%,其中国际展览82次;宾馆接待境外旅客79.3万人次,占全市的23.0%。第三,境外人士较集聚,全市四分之一左右的外交官和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其家属住在长宁,有来自日韩美、港澳台等114个国家和地区约6000户境外家庭、14708名境外常住人士居住在长宁的98个涉外小区和楼宇里,占2004年上海境外常住人口的16%,约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1%。第四,国际服务较完善,国际教育特色明显,有耀中等国际学校4所、国际幼儿园6所、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等高等教育中外办学项目28个、上海飞翔日本人补习中心等培训机构5所,拥有和睦家、申德等一批中外合资、合作医疗保健机构。
    2、商务功能优势。长宁位于上海连接江浙、对内对外辐射“两个扇面”的交汇点,处在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西端,是上海中心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重要的涉外商务区,目前是全市商务楼最为集聚的三大区域之一(即外滩—陆家嘴CBD地区、人民广场及周边CBD地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周边CBD地区),已建成综合功能比较完善、成熟度较高的涉外商务区。全区到2004年已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商务、商业、展览展示、酒店宾馆建筑面积近500万平方米,其中商务办公面积在上海市各区县中居第三位(2003年数据)。拥有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13家,约占全市的1/5,展览展示设施面积30.4万平方米,旅行社4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家)。
    3、“数字长宁”优势。区域范围内主干道及市政道路和住宅小区相继铺集约化信息管线达45.15沟公里,在建3.44沟公里,接入大楼122幢,完成政务网58公里6芯光缆铺设。2004年我区信息产业纳税企业1078户,完成全区税收4.86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9.9%,其中信息服务业纳税企业724户,全区税收达3.57亿元,有经市科委认定的软件企业81家。初步形成了以发展多媒体产业为主的上海多媒体产业园,以发展软件业为主的长宁信息园,以发展电子商务为特征的IT物流为主的虹桥临空科技园三大科技园区,其中上海多媒体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上海)园区”。全区己开发完成了长宁区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社区信息化走在了全市前列,城市道路管线信息化、交通管理智能化、环保信息化等逐步推进,其中自行开发完成了国内领先的长宁区城市道路管线信息系统, 目前正在开发城市公共管理应用系统和四个相关子系统。
    4、居住优势。19世纪60年代以后,境外人士就在长宁的新华路、武夷路、愚园路、武定西路、虹桥路建造了兆丰花园、沙逊别墅、姚氏住宅、新华路“外国弄堂”等老式花园洋房40多万平方米,占全市老式花园洋房的30%左右,仅次于徐汇区。改革开放以后,长宁又在虹桥路沿线古北路以西地带新建了1296栋别墅,是中心城区新式花园别墅最为集聚的区域。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在古北新区建造欧陆风格的涉外高级公寓,建筑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邓小平南巡以来,尤其是“九五”以来,长宁的住宅建设平均每年以90-100万平方米的规模稳步推进,长宁区域范围内现有住宅建筑面积1722万平方米三分之二是新建的(2004年数据)。长宁区还拥有良好的居住配套条件:一是交通条件较好,形成了以虹桥国际机场、沪杭、沪宁高速公路、318国道以及地铁二号线、轻轨明珠线、内环、外环、中环、延安路高架等为主要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二是生态环境较好,全区大气、声和水环境质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处于中心城区领先地位;三是生活配套条件较好,拥有虹桥友谊商城、家乐福古北店等适宜境内外人士购物的商业服务设施;虹桥路、仙霞路等沿线是餐饮、娱乐较为繁华的路段,集聚了日本料理、韩国料理等多国饮食风味;同时,长宁的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为境内外人士提供了较好的安居环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