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慢行“断点” ,完善慢行交通网络,一起来看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的报道!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6日
12月2日,新闻综合频道“新闻透视”栏目报道:上海作为一座超大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方向是公交优先、慢行优先、绿色优先。而作为缓解道路拥堵、通畅“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出行方式,慢行交通系统十分重要。此前的排摸中就发现,市中心仍有不少道路的慢行系统,存在一些断点,有些地方骑行人不得不绕行,步行者则不得不在十字路口等待漫长的红绿灯。而为了让市民拥有更舒适、顺畅的慢行体验,上海已经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3个月前,福泉路地道建成开放,从地铁2号线淞虹路站,到旁边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的办公楼和刚开业的商场荟聚中心,通过这条280米的地道,即可直达,大大方便了附近的上班族和居民们,冬暖夏凉、无惧风雨。有市民称:“本来你在外面走的话,可能红绿灯就要等五到六分钟的时间,路上还有一些车,从地下通道走,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在此之前,每天的早晚高峰,地铁站外的十字路口,总是积聚着大量过街人群。而现在,地上地下人车分流,各行其道,让整个区域的交通都活了起来。
对此,长宁公安分局交警支队勤务路设大队民警黄华认为:“不仅慢行交通的体感更强了,包括机动车的通行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是一个双赢的情况,包括周边路口交通信号灯的相位、配时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更好来适配绿色通行,提高通行能力。”
不仅如此,福泉路地下通道的建成,还意味着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由七条地下通道和八座天桥组成的立体慢行勾连系统,打通了与地铁站无缝衔接的关键一环。慢行系统的完善,甚至还激发了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在地道里面还预设了很多的出入口,方便以后其他路边的地块,它想接进来的话也有可能性。”长宁区建管委市政科工作人员林盼达介绍道。
长宁区建管委交通科负责人孙亦理也表示:“从整个规划层面,如何去做到有效的连接,包括慢行的友好、无障碍的匹配等等这些方面,如果说最后的一公里相对整体的解决方案都解决得比较好,同时也会吸引我们大量的人才、投资等等的发展,开始聚集到这个片区。”
今年,慢行交通“空间融合”建设改造正在全市逐步推进,衔接公共交通,联通周边的商场、街道、滨水空间和绿地,同时满足过路人的多元需求,秉承这些原则,来逐步引导交通设施规划和周边空间开发一体化。市交通委设施运行处副处长王冠男对此表示:“在设施的规划前期,把空间融合的这些理念提早灌输给设计单位,向上向下要通行的空间。”
上海始终以老百姓的需求,城市的发展为基准,正通过规划设计前置和对既有道路设施的查漏补缺,来逐步完善慢行交通骨干网络,让人们的城市漫步,可以更悠闲,骑行体验可以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