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扎实推进社区民防建设 着力提升民防工程管理水平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7日

2022年9月17日是第22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作为上海市民防宣传教育示范品牌创建工作的重点单位,长宁区民防办正在通过大力创建首批民防宣传教育进社区示范品牌试点地区,打通人防宣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区民防办也一直致力于推进民防工程规范化改造、老旧民防工程隐患整治等专项工作,不断提升全区民防工程管理水平,扎实推进社区民防建设。

纺大居民区内的民防宣传栏

新泾镇举办全民国防教育日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新泾镇组织居民开展民防宣传活动

纺大微型博物馆

筑牢社区“安全墙”

打通人防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

 

“大家现在跟我往楼下跑,用小碎步,跑快一点!”

9月初的一个下午,随着一股橘色浓烟在新泾北苑社区骤然升起,一场别开生面的居民防空袭疏散演练正式开始。看到发出的警报信号,队伍最前头的现场指挥员立即指引居民,按照指定疏散路线猫着腰、双手抱头沿着楼梯间逃生通道,迅速有序撤离到指定的应急避难所,整个过程仅用时几十秒,居民全流程体验了应急疏散应该掌握的要点和步骤。

除了演练,活动现场,上海蓝天救援队对心肺复苏、消防灭火、逃生结绳等安全技能进行了示范培训。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居民踊跃参与互动,反响强烈。民防志愿者细致入微地为居民讲解防空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解答有关防空防灾方面的问题,引导居民进一步认识人防、了解人防、关注人防、支持人防。

除了新泾镇,9月以来,长宁区其它街道也分别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人防宣传活动,将人防宣传教育送进小区,不仅能够筑牢社区安全墙,也有利于打通人防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

作为上海市民防宣传教育示范品牌创建工作的重点单位,今年以来,长宁区民防办在走访调研社区,充分听取民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选择天山路街道作为首批民防宣传教育“进社区”示范品牌创建试点地区。

天山路街道在长期的社区建设中,形成了以纺大“社情民意气象站”和天山三村“夕阳红读书会”为代表的“一居一特”项目,醇厚底蕴的社区为民防宣传教育“进社区”示范品牌创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优越的条件。

在天山路街道十个示范点先后展开创建活动的实践中,长宁区民防办又总结概括出试点项目的“六有要素”,作为复制推广的模式标准。一是以“有机制”为保障,构筑宣教共享平台。以联合联动机制为保障,长宁民防携手区相关部门和各街镇,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各类宣教活动,提高宣教资源利用率、提升活动集群度,力求在纵向和横向上实现突破。二是以“有阵地”为核心,建设特色宣教板块。在各个示范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民防知识长廊”、“民防法治橱窗”、“民防微展馆”、“民防技能实践区”、“民防活动剪影墙”等固定阵地和特色板块。三是以“有队伍”为抓手,提升民防宣教效果。物色培育民防志愿者担任社区民防宣教“小老师”,配合专业师资队伍定期定点开展民防宣教活动。四是以“有培训”为支撑,确保宣教科学规范。大力加强区、街镇、居委三级民防队伍的培训,以市级专业师资力量为核心,以区级民防教师为辅助,结合社区民防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社区民防培训。五是以“有体验”为平台,吸引民众积极参与。组织民众进行防灾减灾、避险逃生的活动体验,让更多的民众不仅“知道”,更要“会做”。六是以“有演训”为纽带,实现宣教战备融合。在“防灾减灾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节点,组织民众开展人员疏散掩(隐)蔽、平战转换等演训活动。

民防宣传教育“进社区”示范品牌创建,既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工作。长宁民防办在创建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将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不断在融入发展、品牌特色和自我完善上下功夫,在天山路街道示范区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携手相关部门和各街镇,逐步向全区辐射展开,实现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关注人防、参与人防、支持人防的良好氛围。

守护好“地下空间”

着力提升民防工程管理水平

随着民防教育不断深入社区,针对“防空警报响起往哪里躲”“身边的民防工程在哪里”“民防知识哪里学”等市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民防地图”作出了回应和解答。现在,市民在长宁区“随申办”区旗舰店里就能以地图等方式搜索到离自己最近的民防工程、民防宣传教育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等民防设施信息。这不仅填补了人防设施指引场景运用的空白,还激发了市民群众寻找身边民防设施的兴趣,有助于提升民众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助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近年来,长宁区民防办也在持续推进民防工程规范化改造、老旧民防工程隐患整治等专项工作,守护好长宁“地下空间”的安全。同时,通过创新治理,不断提升全区民防工程管理水平。

长宁区地处中心城区,早期老旧民防工程数量较多、防护功能低下,并且还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这类民防工程大多修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历经数十年岁月沧桑,出现了渗水、墙体开裂等诸多问题,且局限于当时的防护功能标准和工程技术水平,不少民防工程进出通道狭窄、空间局促、设备设施缺失,防护功能基本丧失,有的民防工程甚至成为“纸面工程”,只有档卡编号,连出入口都已经无法找到。

2016年以来,长宁区民防办每年都会按照现行国家规范标准对部分尚存一定防护效能的民防工程,开展规范化改造,铸盾强防,修复工程战时防护功能。

部分民防工程经过规范化改造后,与长宁区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相结合,致力于公益化使用,利用民防工程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美好生活需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使用范围包括居民活动室、职工休息室、非机动车库、社区微仓、社区会客厅、城区安防等公益用途,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强化市域治理提供助力。

110多座经过评估已经退出序列的早期老旧民防工程,长宁区民防办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整治,通过物探等技术手段,精准探测民防工程地理位置、内部结构和出入通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整治对策,实行“一洞一方案”,通过填埋、修缮封堵等不同方式,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对部分渗水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民防工程,长宁区民防办采用先进的泡沫混凝土填埋工艺,兼具经济性与环保性,在完成抽水作业后进行整体填埋,彻底杜绝风险隐患。目前,共开展退出序列民防工程隐患整治40座,其中填埋23座,封堵17座,有效提升了长宁区民防工程安全管理水平。


来源:“长宁时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