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安全生产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2011年07月27日
(2011 — 2015)
上海市长宁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11年2月15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动安全生产科学监管、促进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科学编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关于制定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安全生产工作回顾
在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市安监局的业务指导下,“十一五”期间本区安全生产工作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调整取得成效,2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实施了搬迁调整;重点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与专项治理力度加大,累积开展检查43569次、检查单位33731家,查处和治理安全隐患13237条;采取特殊管控措施,“平安奥运”、“平安世博”得到切实保障。在区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下,有效构筑了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消防、交通、特种设备、地下空间的安全监管格局。2006年至2010年,
长宁区共发生:①道路交通死亡事故117起,死亡87人;②生产安全死亡事故25 起,死亡27人;③火灾死亡事故464起,死亡4人。
在2006~2010年间,长宁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呈持续下降趋势,说明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前提下,长宁区整体预防事故的能力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生产工作遇到了新的矛盾和挑战。城区潜在的安全风险仍然存在,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不容乐观,小建筑(装潢)等单位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呈多发趋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长宁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区综合功能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随着长宁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区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面临的机遇
1.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以高端制造、创新驱动、品牌引领、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的形成,以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不断壮大及传统支柱产业的创新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凝聚“安全发展”共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改造、有力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水平。
2.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安全生产营造良好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人民对安全的需求日益提高,安全生产在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而为推动一些安全发展难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
3.后世博效应将对城市安全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谋划好世博后大文章,最大限度把举办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将带来城市和谐共生、科技创新、安全发展的新进展。世博期间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管控措施和工作方式,世博会展示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成果,将为长宁区安全监管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起到重要的参照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
1.“十一五”期间事故发生幅度有所下降,为全区安全发展打下较好基础,但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一些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安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二是建筑施工、危化品经营、人员聚集场所等仍是影响安全运行的重点难题,外来从业人员仍是事故高发群体;三是安全监管监察装备仍然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需要,行政执法部门和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足,执法专用车辆、专业人才和应急管理等支撑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2.经济发展将会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新情况、新挑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建筑、危化等高风险产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二是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对安全监管手段、安全生产技术标准提出新要求,职业病危害将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三是“十二五”期间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将有更多非公企业进入相关领域,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点多、线长、面广等情况,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存;四是一些企业传统的经验型安全管理与企业发展模式不相适应,安全管理还没能真正融入现代服务业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之中。
3.随着社会发展,大众日益增长的安全愿望与安全生产现状之间矛盾比较突出。一是大众对安全生产的期望和要求将更高,对安全监管监察效能、事故灾难应对处置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二是随着社会进步,“体面劳动”成为广大从业人员的共识,劳动者对自身安全健康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活和工作层次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需要政府持续不断地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
4.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城区安全运行提出新要求。一是随着城区人口规模扩大、人口结构变化,交通、能源、土地等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刚性约束日趋明显,公共安全保障的难度不断增加;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由于安全条件难以跟上,新的公共安全隐患可能不断出现;三是高层建筑、人员聚集场所等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项目转入常态化运营后,如何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将面临重大考验。
三、“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今后五年将是本区全面提升城区形象、功能、品质和魅力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确保不发生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必须下大力解决安全生产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对本区“十二五”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推动本区安全生产监管手段由传统经验型逐步向现代科学型转变、工作重心由防范伤亡事故逐步向关注职业安全健康转变、安全生产形势由稳定好转逐步向根本性好转转变,实现各类事故持续不断下降,确保不发生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安全生产事故、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处于受控状态。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宣传教育、安全培训、应急救援、职业健康、安全社区、信息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小企业及建筑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防止较大事故发生。到2015年,全区亿元生产总值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控制在0.06人以下;房屋建筑施工和市政工程施工死亡事故发生率低于3.5人/百亿元产值。
(三)重点行业与领域分类指标
安全社区创建率:“国际安全社区”、“全国安全社区”和“上海市安全社区”分别占全区街镇的10%、20%和40%;
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下降到0.4起/万台;
建筑施工: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40%,
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8%;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到3人;
火灾:10万人(按常住人口算)死亡率控制在〔0.54〕
四、“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主要任务
1.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对事故企业的处罚力度及其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强化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落实街道(镇)安全监管职责,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加大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中安全生产的权重和考核力度。
2.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体系。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指导职责,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加强协作联动,形成合力,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以强而有力的措施查处、取缔非法企业。对非法违法行为造成人员伤亡,以及瞒报、谎报、迟报事故和事故后逃逸等情节特别恶劣的,依法从重处罚。
3.强化重点行业监管,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系。
紧紧抓住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1)危险化学品: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区级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体系,督查经营、使用单位对重大危险源作业场所、设备设施相关控制参数集中监控。加快实施危化品运输车辆的动态监控,提高危化品运输安全预警能力。
(2)建筑施工: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强化以现场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监控体系。建立诚信体系,完善市场准入条件。加大对市报监建筑工地、区报监建筑工地和市政建设工程以及小建筑(装潢)企业的防高坠、防触电的监管工作。
(3)道路交通:建立完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五整顿、三加强”综合治理协调机制。改善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硬环境,逐步推进“人车分流、机非分流”最大化,进一步降低交通事故伤亡率。加大事故防范科技设备投入,推进道路运输GPS监控等技术应用,逐步形成全天候防控网络,强化交通安全责任制和倒查制度。
(4)消防:建设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全面提高本区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四个能力”,夯实社区消防安全的组织建设、设施建设、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的“四个基础”,提高公共机关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消防宣传教育、社会消防管理创新的“四个水平”。
(5)特种设备:加强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和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建立基于现场监管、巡查的实时动态监管信息平台和安全评价体系;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
(6)民防:加强地下空间安全监管职能,不断适应地下空间综合管理需求。推进民防工程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推动民防工程建设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下空间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4.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安全生产源头控制体系。
固化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的工作机制,督促企业经常性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间和预案“五到位”。继续开展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烟花爆竹、地下空间、大型游乐场所等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整顿工作。
5.加快应急基础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依托区消防专业队伍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借助市级专业救援力量,不断充实区级基础救援装备,配备性能可靠、机动性强的装备和设备,保障必要的运行维护费用。有效运用学校、体育场馆和民防设施等社会资源,建立应急避难场所。
6.加快资源共享建设,形成安全生产信息保障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应用平台,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平台应用,实现区、街镇网络互联互通,与区内相关部门共享企业安全生产基本状况、危化品监管、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资源、行政执法、隐患治理等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和信息。
7.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加强从业人员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岗位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安全宣教普及率,逐步完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教育体系。运用政府、社会的整体合力,不断提高社会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进一步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8.注重基础基层建设,构建职业健康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区、街镇两级职业健康监管机制和管理网络,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普查申报,加大粉尘、铅和苯等重大职业危害的防治力度,基本控制硫化氢中毒死亡病例发生。推进存在重大职业危害与隐患企业的工艺、技术、场所的本质安全化改造与治理,重点加强对建筑、建材、危化等职业危害较严重行业的预防与控制。加大职业危害事故查处力度,有效控制职业危害发病率。
(二)重点工作
1.城区公共安全保障工作。深化完善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开展危险路段综合治理工作;开展轨道交通安全保障工作;开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风险综合防范工作。有效配备保障公共安全的技术和装备,开展城区公共安全领域相关探索。
2.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工作。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开展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探索与思考,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根据市局“十二五”规划要求,建立安全生产检查执法支队,街镇配备事业编制以上的专职安全生产监察执法人员。
3.监管监察装备建设工作。开展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与装备标准化建设,充实安全监管监测专用设备,提升执法人员防护装备,增强应急指挥通讯手段,落实专用执法交通工具,提高安全监管队伍的执法能力和应急能力。根据市局“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区级安监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100%。
4.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坚持政府引导、梯度推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合作机制、激励约束和长效推进机制,实施居家燃气安全、交通出行安全、楼宇防火安全、小企业工作场所安全、学校儿童安全、老年人安全等各类安全促进项目。到2015年,累计建成1个“国际安全社区”、2个“全国安全社区”和4个“上海市安全社区”。
5.事故隐患治理工作。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道路交通、高层建筑、加油气站、人群密集场所、地下空间等易引发严重社会影响导致群死群伤场所的潜在隐患,进行分析、排查、治理。对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高危领域和行业的隐患加大排查整治力度。
6.应急处置能力工作。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体系内,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借助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等相关救援力量,逐步形成覆盖全区、组织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7.危险化学品监管工作。强化危险化学品监管,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使用(储存)、经营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力度,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实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乙证)的网上审批工作。不断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责任保险。积极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8.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金安工程”)。配合国家安监总局“金安”二、三期工程,建立和完善区对接市局、街镇对接区局的安全生产信息专网系统。健全区级安全监管部门与区相关职能部门、区安委会成员单位以及区安全生产签约单位运行普密信息的内网系统。以区安监局政府网站为门户,建立社会化公共服务外网系统。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完成交通事故多发路段预警系统、建筑施工作业场所远程实时监管系统。建设以RFID为基础的危险化学品运输监控及电子签证联网系统等。
9.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的监管体系。建立职业卫生工作协调和重大事项通报机制,开展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及防控意识,加强女职工职业病防治工作,提高女职工知晓度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快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开展职业危害普查登记。及时查处职业卫生违法违规行为,加大职业危害事故查处力度,加强对职业危害高发企业的监控力度。
10.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培训秩序,促进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面向社会开展安全生产素质培训、技能培训和风险防范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素质。进一步推进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管理干部、特种作业人员等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 五、保障措施
(一)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
本区要把亿元生产总值安全生产死亡人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安全生产重要指标纳入规划纲要指标体系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共享发展。
(二)加强安全生产政策保障
区相关安全生产监管职能部门和街镇要以抓基层、抓基础为切入点,保障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装备、基础设施到位。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加大安全生产标准建设投入,积极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活动。
(三)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形成区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落实和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纳入区级政府预算,用于监管监察设备、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生产科普宣教、事故隐患整治等项目。
(四)倡导先进的安全文化
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标准,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职工,促进安全文化的繁荣。指导、引导和发展企业安全文化,把先进的安全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之中。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