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科普说】立秋养生:顺应天时,调和阴阳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8日

来源:长宁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在这个夏秋之交的关键节点,自然界阴阳之气开始转换,人体气血运行也随之变化。中医讲究"天人相应",立秋时节的养生之道,正在于顺应这种自然变化,调整身心状态,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立秋虽名"秋",但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盛夏余热中,呈现出"秋已立,暑难消"的特点。此时天地间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增长,但暑湿仍盛,形成"湿热交蒸"的特殊气候环境。这种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秋燥"与"暑湿"夹杂的复杂反应:一方面感到口干舌燥、皮肤紧绷等燥象;另一方面又可能有食欲不振、肢体困重等湿困表现。

饮食调养:润燥健脾两相宜立秋饮食需兼顾清热润燥与健脾祛湿。可适当增加芝麻、蜂蜜、银耳、百合、莲藕等润燥食材。推荐一道立秋养生药膳——百合莲子粥:取百合30克、莲子15克、粳米100克,文火慢熬至粥稠,有清心润肺、健脾安神之效。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不宜大补,尤其是高蛋白、高脂肪的滋腻之品,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可适量食用白萝卜、冬瓜等清热利湿的时令蔬菜,帮助暑湿排出。

起居调摄:早卧早起敛阳气。立秋后应逐渐调整作息,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顺应阳气收敛之势。此时昼夜温差增大,要注意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要注意保护腹部、关节等易受寒部位。午间小憩仍很重要,但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避免"久卧伤气"。清晨可进行适度户外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帮助肺气宣发,但运动强度应较夏季有所降低,避免大汗伤阴。

情志调适:安宁平和应秋气。立秋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容易引发"悲秋"情绪。应特别注意情志调养,保持心态平和。建议多参与愉悦身心的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等,或与亲友相聚交流。遇到情绪低落时,可按摩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和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间),有助疏肝解郁。

经络调理:重点养护肺经与大肠经。每日清晨可沿肺经(从胸部外侧上臂内侧至大拇指)轻轻拍打或按摩,有助于宣发肺气。同时,大肠经(从食指经手臂外侧至面部)的疏通也很重要,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推荐一个简单的穴位保健法: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迎香穴(鼻翼两侧)、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和合谷穴,每个穴位按揉1~2分钟,有助增强呼吸系统抵抗力。

疾病预防:重点防范呼吸与消化系统问题。立秋后需特别注意预防感冒、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对于素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者,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服用玉屏风散等益气固表方剂。肠胃虚弱者应避免生冷食物,可适量食用山药、茯苓等健脾食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