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如约,科技铸剑:致敬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5日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撕裂了东北的平静,中国人民自此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在这场“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有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没有钢枪铁甲,却以试管、图纸、锉刀为武器;他们未曾冲锋陷阵,却在实验室、兵工厂、荒野深山里筑起了一道“科技长城”。
1937年至1945年的全面抗战期间,从战略防御的紧急驰援,到战略相持的坚韧坚守,再到战略反攻的星火燎原,他们的精神,是“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忠诚,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是“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奉献。
在抗日战争的岁月,中国科学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将个人命运熔铸于民族救亡的洪流,用智慧与热血谱写了一曲曲“科学报国”的激情战歌。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在战略防御阶段,日军铁蹄踏遍华北、华东,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片国土沦陷。
此时的中国科学家,最先扛起的是“应急之责”。他们或放弃海外优渥生活,冲破封锁回国;或拆解实验室、抢运设备,在炮火中完成“科研大迁徙”;或把纯理论研究转向军需生产,让尖端知识变成御敌利器。每一个选择里,都是“我将和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的决绝。
严济慈
“七七事变”的消息传来,正在巴黎参会的严济慈拍案而起,怒斥日军的暴行,“日军正在威胁北平!我呼吁世界舆论谴责这一罪行。”他成为最早向世界揭露日军暴行的中国科学家之一。
会后,严济慈不顾劝阻,毅然选择启程回国。他说:“国家危在旦夕,我怎能袖手旁观?我虽不一定能拿起刀枪,但我有自己的岗位,可以用知识为国家效力。”
为躲避日军特务,他绕道香港、越南,历经数月抵达昆明。经过考察,严济慈决定将北研院物理所迁到昆明远郊的黑龙潭,并停止了理论研究,转而为抗战服务。抗战中,他带领团队制成优质水晶振荡片,安装在警报器和无线电台,为预防敌机空袭、稳定无线发报机波频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他们还制造出大量测距镜、望远镜、显微镜等,供给抗战部队、学校和医院。
李承干
同一时期,金陵兵工厂厂长李承干正经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迁徙”。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金陵兵工厂开始内迁。李承干带领职工把全厂5000吨设备运至重庆,兵工厂更名为第21兵工厂,成为大后方最大的“武器弹药库”。
李承干致力于武器制造技术的研究与改进,与枪长工程师一起改造汉阳式步枪生产设备,设计制造了新式中正式步枪,枪筒质量、瞄准和击火性能等均明显优于旧式步枪,穿透力甚至强于日本三八式步枪。整个抗战期间,供应了抗日军队所需三分之二的枪械、弹药,每月步枪产量可装备一个师。
沈鸿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沈鸿不愿沦为亡国奴,经过重重险阻到达武汉后,却被告知不能建厂开工,需要继续内迁至四川。彷徨失望的他,得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急需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决定奔赴延安支援抗战。1938年2月,沈鸿带着7名工人和10部机器经西安辗转到达延安,成为了抗战时期唯一一家从上海内迁至延安的民营工厂。
茅以升
而在钱塘江畔,茅以升正经历着“亲手摧毁心血”的剧痛。1937年9月26日,由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正式通车,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可通车不足两个月,为阻止日军南下,茅以升接到了炸桥的命令。
1937年12月23日,日军先遣部队抵达桥头,茅以升果断下令炸毁大桥。看着自己耗费心血建成的大桥在火光中坍塌,茅以升悲愤交加,立下了“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
1945年9月2日,在中国等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这场胜利,镌刻着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与担当。
如今,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些在烽火中闪耀的科学家精神,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延续着“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追求,依然是我们前行的力量。唯有科技自强,才能民族自立;唯有传承精神,才能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