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至,秋意浓:中医教您顺应天时,滋阴防寒保健康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7日
来源:长宁数字科普
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从凉爽向寒冷的过渡。中医养生强调“天人相应”,此时的养生策略也需随之转变,核心在于:滋阴润燥,防寒保暖,固护阳气。
中医认为,寒露节气的主要气候特点是:“燥”邪当令,兼有“寒”邪。寒燥夹杂,最易伤肺:秋主肺。燥邪容易损伤肺津,导致口干、咽干、鼻干、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甚至大便干结等问题。 而随着寒气渐生,“寒邪”与“燥邪”结合,不仅伤津,还会束缚肌表,阻碍气血运行,导致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高发。阳气收敛,气血内聚:自然界的阳气由“长”转为“收”,人体气血也从体表向体内收敛。此时是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存能量、保养阴精的关键时期。若养护不当,冬季则易发宿疾。草木凋零,情绪易悲秋:秋风萧瑟,万物凋零,人容易产生凄凉、忧郁的“悲秋”情绪,这在中医里与“肺”的情志“悲”相对应,过度悲伤又会反过来损伤肺气。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安稳度过寒露。
首选“白色食物”:中医五行中,白色入肺。多吃百合、银耳、莲子、山药、梨、白萝卜等,有极好的滋阴润肺效果。
推荐食疗:冰糖炖雪梨(润肺止咳)、银耳百合莲子羹(滋阴安神)、山药粥(健脾益肺)。
少辛增酸:“少辛”是指减少生姜、大蒜、辣椒等辛辣发散之物的摄入,以免过度发散,耗伤津液。“增酸”是指适量多吃山楂、石榴、葡萄、柚子等酸味食物,酸能收敛肺气,助气血收敛。
适当进补:此时脾胃功能较强,是“贴秋膘”的好时机,但不宜大补,宜平补。可适量食用鸡肉、牛肉、鱼肉、板栗、芝麻、核桃等平和温润的食物以增强体质。
忌食生冷:寒气渐重,务必避免冰淇淋、冷饮等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
睡眠顺应“秋收”:应遵循“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展。
保暖从“脚”开始:“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足部是足三阴经的起点和足三阳经的终点,寒气极易从脚底入侵。此时应告别凉鞋,穿上保暖的袜子,睡前可用温水泡脚20分钟左右,直至身体微微发热,这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邪,改善睡眠。
适时添衣:不要盲目“秋冻”,尤其要注意腹部、背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防止感冒。穿衣可采取“洋葱式”叠穿法,方便根据温度变化增减。
选择温和运动:秋季运动不宜大汗淋漓,否则会耗伤津液和阳气。推荐选择太极拳、八段锦、快走、慢跑、登山等较为平和的运动。
多晒太阳: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阳光温和时晒晒太阳,尤其可以多晒背部(督脉所在),有助于温通阳气,驱散寒邪,提振情绪。
常笑宣肺:中医认为“常笑宣肺”。多开怀大笑,可以扩张胸廓,增加肺活量,宣发肺气,有效缓解“悲秋”情绪。
保持内心平静:主动规避秋季的肃杀之气,努力保持情绪乐观、心态平和。可以多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练习书法、静坐冥想等,以帮助神志安宁,收敛心神。
多与亲友沟通: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避免独自沉溺于忧郁的情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