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积极做好疫情防控新阶段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3日
来源:上海民政
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以来,长宁区充分发挥各街镇未保工作站枢纽平台功能,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响应服务需求,链接服务资源,切实解决困境儿童面临的困难问题,用心用情用力抓实做好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
深入走访排查
关爱对象“摸”得准
1.加强上门走访
通过上门、电话、微信等方式定期对辖区内未成年人进行走访,沟通了解儿童的健康情况、生活状况,精准评估未成年人困难近况,做好“一人一档”信息登记并上门入户探访,对因疫情可能出现的监护缺失情况重点关注,第一时间报送处置。如江苏路街道去年12月份以来,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对辖区内25名低保家庭未成年人,累计电话随访126人次,走访慰问25人次。
2.信息赋能未保
运用“社区云”的模块化信息优势,重点关注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家庭、父母重残等特殊未成年人。充分利用各种线上渠道,如北新泾街道通过科大讯飞的外呼系统,定期、定向为街道困境未成年人家庭提供智能外呼,询问健康情况和各项需求,累计呼叫次数3000多次,实际了解“阳康”后未成年人家庭的需求,提醒引导未成年人及家庭成员注意个人防护,及时接种疫苗,做到应接尽接,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的习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落实家庭监护责任
督促监护人在疫情防控政策转变的特殊时期落实监护职责,持续开展法治宣传,强化监护人和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如,华阳路街道发放家庭防疫指导手册,指导家庭正确科学防疫,并与区妇联联手,针对家庭建立未成年人工作联盟,开展“苏河小宁”儿童友好系列服务项目,强化家庭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主体责任。仙霞新村街道提醒未成年人监护人准备好防疫物资、各类药品等必需品,明确居民区联络员,确保未成年人需要帮助时有处可寻。
形成需求清单
关爱服务“送”得勤
1.了解困难需求
及时了解困境儿童需求,协调就医、用药等问题。如天山路街道在微信公众号开辟“未成年人关爱平台”,居民可通过平台上报困难问题、突发状况等,由儿童督导员登记具体问题,儿童主任上门核实后,第一时间报告至街道未保工作站,协调解决问题。
2.做好物资保障
根据市相关工作要求,及时向全区125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家庭未成年人等困境儿童发放防疫应急包,帮助其度过难关。各街镇也积极做好物资保障,如周家桥街道在天山河畔、虹桥新城等小区设立邻里互助药箱,通过邻里互助协调解决未成年人紧急用药。收到市民政局下发的防疫应急包后,周家桥街道第一时间通知各居委领取物资,要求当天发放到位,并在每个防疫包里打印了一张用药温馨提示,在给到居民手里的时候口头再次叮嘱一次用药须知和注意事项。
3.加强心理关爱
北新泾街道针对部分特殊儿童,通过未保工作站合作的第三方组织“心路驿站”专业心理老师开展电话、上门走访等提供爱心陪伴和心理疏导的服务,缓解疫情下未成年人产生的心理焦虑,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虹桥街道重点对风险对象开展跟踪服务,关注未成年人在特殊时期的心理健康。
多方力量参与
关爱底线“兜”得牢
1.切实解决困难问题
及时向辖区内3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2名社会散居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并指导各街镇一对一结对了解这34位困境儿童疫情期间的去向和面临的生活困难情况。新华路街道儿童督导员和第三方社工、儿童主任一起上门探访,解决困境儿童的特殊问题,切实筑牢民生“兜底网”。
2.强化政策宣传导向
指导各街镇及时向辖区内未成年人家庭宣传防疫政策转变情况,做好应对。如周家桥街道通过街道微信公众号、街居微信工作群、居民楼组群等,及时宣传普及疫情政策调整后防护要点、就医配药、注意事项等知识,以及发热门诊、发热哨点等信息,转发各类疫情防疫信息20余条。并通过街道公众微信号推出“识节气·知传统”周桥二十四节气线上活动,每周四开展线上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精神生活,提升传统文化知识。
3.引导社会组织参与
第三方社会组织作为长宁区未保工作的重要力量,特殊时期更是积极参与、贡献力量。如程家桥街道充分发挥未保工作站枢纽平台作用,指导第三方社会组织在疫情全面开放期间利用电话、微信等形式,共接待咨询和询问未成年人及监护人16人次,其中涉及到儿童发烧就医、药物紧缺等问题,逐一解答并尽全力帮其解决问题。新泾镇未保工作站联合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爱心公益活动,切实帮助困境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