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综合运动2小时,激活校园多巴胺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1日

来源:上海长宁教育

春日的晨光中,长宁的校园里一片生龙活虎:操场上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武术套路训练,动作行云流水;智能交互屏前,一群孩子正通过动态捕捉系统挑战体能闯关;教学楼连廊改建的“跃动空间”里,自发组织的跳绳比赛喝彩声不断......这些突破时空界限的运动场景,正是长宁区构建“全时域运动生态”的缩影。通过“制度设计”“项目发展”“智慧赋能”三维突破,长宁区正将传统校园体育时空拓展为“时时可锻炼、处处能运动、人人有项目”的立体化格局。

优化顶层设计:夯实体质健康基石

2024年1月,长宁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长宁区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实施方案》,以“七大行动、20条举措”构建起学校体育建设的“四梁八柱”。对标“每天综合运动2小时”,在保障学校体育课时的同时,方案提出全区层面严格执行“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提升课程质量。同时,区域层面更是将“体质健康监测与评价制度”列为战略支点,通过建立每年覆盖全学段的学生体质监测评价制度,以“评价导向+资源协同”的机制驱动学校落实体育改革。

深耕特色项目:养成学生运动习惯

长宁区通过构建“2+X”体育项目的育人体系,以游泳、武术为必修项目筑牢技能根基,全区小学生100%掌握基础泳姿与武术套路;同步打造田径、健美操等10个“一条龙”特色项目群,形成“校校有专长、人人有特长”的培养格局。各校将特色项目深度融入日常课程:建青实验学校通过“手球+”模块化训练,使单日专项运动量大大增加;延安中学开设6个专项体育课,通过完整的专项化校本实施方案,系统化培养学生的运动素养,推动学生形成规律锻炼习惯。同时,区域构建“校-区”联动竞赛体系,将学生项目训练与赛事体系深度绑定。如延安初中的篮球班班联赛、“校级运动荣誉榜”,天二小学的足球班级联赛,区域层面覆盖30%以上学生参与的学生体质健康专项赛,阳光体育大联赛等深度促进学生专项发展。

随着项目体系的深化推进,这种“项目引领-课程承载-赛事激活”的闭环培养模式正在驱动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当延安中学的健美操队员在午休时自发组织训练,当建青实验学校的手球队员将周末锻炼视为乐趣,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后,便能自主规划运动时段,“每天综合运动2小时”便从制度要求升华为成长自觉。

创新智慧赋能:激活体育教育生态

作为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长宁区依托智慧体育,激励各校积极探索,精准把握学生的体能状况,为学生量身定制训练计划,让学生乐享体育锻炼,在运动中快乐健康成长。跳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测试……娄山中学拥有多种智慧体育设施,学生可随时进行自助式测试。同时学校以数字基座为平台,构建“在校运动”和“家庭自主锻炼”两大场景,学生在家只需打开系统界面,进入应用程序,校内校外随时进行锻炼。在长宁路小学的操场上,老师同样可以通过智慧体育设备观察学生动作的标准程度,记录学生的运动数据与成绩,测试精度高,为课堂带来全新的升级。这些都是长宁区构建智慧体育生态的缩影。全区投入智能体测设备111套,开发“智慧体育管理系统”,通过AI动作捕捉、物联网感知等技术,将学生运动时长、强度、体质健康数据形成可视化成长曲线,同时为家长提供学生个性化运动处方,为“每天综合运动2小时”提供科学护航。

从绿茵场到教室连廊,从传统课堂到智慧体育,学生运动不局限于体育课,锻炼不只是在操场上。未来长宁区学校体育将继续深化体教融合改革,扎实推进学生每天综合运动两小时,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评价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