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练体育一遇困难就放弃,怎样帮他们找到天赋和热爱?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9日
来源:体教联盟CSEA
如果孩子没有特殊的天赋,身体条件看起来也比较普通,怎样帮助他们找到体育方面的天赋与热爱?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
其中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身心尚未长成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大家身体上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家长唯有让孩子自己亲身去做才能判断他们是否真的热爱。
有的时候家长会有一点误解,说我们家孩子喜欢什么,指的是喜欢看电视里的内容,比如说孩子特别喜欢动物,喜欢恐龙。然而看电视喜欢不叫真喜欢,你让他真的去挖恐龙挖两天这孩子就挖烦了;同样,爱看历史书也不代表孩子会真正喜欢看史料,去做历史研究分析...
真正的热爱是孩子会主动去练,并且创造性、开放性地努力练,才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如果孩子热衷于一放学就去踢球,风雨无阻天天踢,还得愿意为此付出很多努力,不断的去提升自己的技术技巧,1万脚射门乐此不疲,这个才叫真正喜欢上运动、喜欢上足球了。
一、为什么孩子练体育遇到困难就放弃?
孩子有时候比大人更加在意胜负结果:许多孩子在刚开始学一项运动技能时会非常快,周围谁都夸奖,尤其是一些爆发力的项目可能练几周就能在同年龄段的比赛里取得一个好名次了。但当学习一项运动技能到了学习曲线的瓶颈期了,孩子学新东西没那么快了,夸奖和奖励变难了。他就会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因为没有最开始的那些成就感了。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会再去寻找下一个甜蜜的领域。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争强好胜心有时候相比成年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刚开始的时候如果得到的评价越高,到瓶颈期就越觉得痛苦。所以在训练初期可以弱化评价,家长和教练不用告诉孩子学得这么棒,真有天赋也不要着急参加比赛,而是先坚持学。等孩子真正把瓶颈期坚持过去,坚持三五年了再逐步增加评价和挑战,那个时候他已经不想放弃了,再在不断的激励下去追求结果。
孩子没有感受到进步带来的赋能感:让孩子知道自己有针对性的努力能带来可以持续不断的进步,这就是自我赋能感,而这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比如孩子学羽毛球挥拍,在挥了200次以后,他明显感觉到扣球的力度就是比原来强了,自然就会感到高兴。值得一提的是,自我赋能感是可以迁移的,在练习运动技能时所感受到的赋能感同样能给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动力,因为孩子自己也会慢慢明白,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获得进步。只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运动项目训练的自我赋能感并不是轻易能被孩子看见的,就比如足球、篮球这样的团队项目,可能会因为整体实力而导致排名无法提升;像棋类和魔方等益智运动,比赛又存在极大偶然性,成绩波动也是很正常的。往往这时,教练和家长单纯的口头夸赞已经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引入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标准,给孩子更加及时的反馈和赋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让孩子主动探索方向,找到自己热爱
对未成年人来说,真正的热爱等于“兴趣”+“攻坚克难”,不包含攻坚克难的兴趣都不能叫热爱。对家长来说,要想找对孩子孩子正确的锻炼项目,不能擅作主张或者过分介入引导,一定要确定是他能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因此,父母在前期最重要做的是观察,观察孩子能坚持的方向。你要让孩子多去尝试,心态开放鼓励坚持,但不是强迫去坚持,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不坚持可能是毅力不够,也可能是事情不对,父母也需要多方对比才能得到答案。多让孩子自发地去训练,自发地去做选择是最容易的、也是最正确的。就像谷爱凌一样,她的母亲从来没有逼着她去练滑雪,而是在尝试了足球、篮球、橄榄球等很多运动项目之后,最终是谷爱凌自己选择了在滑雪道路上坚持下去。对于青少年来说,一旦真正选择了在热爱的运动项目训练上坚持下去,他势必也会在这条道路上主动克服种种艰难险阻,逐渐就会养成坚毅、自律、抗挫力、自信心、责任心等多个优良品质,而这些都是可迁移的。在孩子平时的学习生活和日后的工作中,这些通过从小坚持体育训练所塑造的优良品质都可以在方方面面得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