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头枪到破纪录,看上海射击运动的“靶场风云”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03日
来源:上海体育
上海射击运动的开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54年7月,原市体委派遣陈道中、李素芳二人去北京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举办的射击干训班学习。回来后,郑绍成、陈道中在江湾体育场成立了上海市射击运动工作组,从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下拨6支陶兹八式小口径运动步枪和六千发小口径子弹开始,先培训骨干,由于枪少人多就做了一批木头枪,因陋就简地开展了这项运动。
当时,射击运动的开展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沪部队及团市委、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部队派出了军事、射击教官,团、工会负责组织工作,一年中先后举办了多期射击干部短训班,每期从两周到两个月不等,对象是基层团干部,每期约30人,为开展射击运动撒下了一批又一批“种子”。1955年4月,上海举办了一次射击测验,参加测验的近200人,最后挑选出4人,于5月初参加了中央国防体协举办的八城市射击测验。
1956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全市开展射击运动,成立上海市射击运动俱乐部,3年内培训2000名业余教练,同意购买1600支小口径运动步枪和450万小口径子弹的计划,并派出两批约40人去北京射击场参加射击干部训练班。
这年夏季,上海市举办了第一次射击比赛,选拔了男女共12名运动员进行短期集训,北京射击场派出教练李素芳来指导,成立了上海市第一个射击代表队,队长是赵昌辛。9月,队伍前往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次射击比赛,最终有两人获得个人第三名和第四名,上海队总分排名第六。
1957年经市政府批准,在虹口区原大华农场内建造靶场。经过一年,靶场落成,上海市射击俱乐部正式在广中路666号成立,从此上海的射击运动有了一个中心活动的“根据地”。自1957年,长宁区第一座50米简易靶场建成并得到市、区公安局批准使用后,两年中各区都逐步建起了区级的射击靶场。初建时虽较简易,但在此后逐步改善,这为上海开展射击运动、培养优秀运动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射击运动中,运动成绩也在显著提升。据记载,在1965年之前,每年约有10万人参加普通射手训练,约有100个基层运动队经常训练,射击运动的项目从原来单一的小口径运动步枪发展到自选小口径手枪慢射、速射、转轮手枪、女子手枪、男女自选小口径运动步枪等十余个,并建立了上海市射击运动队,多次打破纪录,并在全国射击比赛中多次获得金牌。
1973年,上海射击运动逐步恢复发展,此时训练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群众性射击活动更加扎实,枪支弹药的装备每年都得到改善,并进口了一批运动枪弹。靶场经过三次改建、扩建,项目门类更为齐全,共有女子五项、男子十一项。有近200名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数十所学校将射击作为传统项目,射击训练的一、二、三线衔接基本形成。
上世纪80年代,上海运动员3次打破世界纪录,分别是1981年刘正宏在全国射击分项赛中超过男子气手枪40发的世界纪录、王银珍在1984年超女子手枪世界纪录、1985年金瑛超一项女子手枪少年世界纪录。
射击项目的国际交往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4年8月,朝鲜射击队访沪,1965年又有阿尔巴尼亚和俄罗斯射击队访沪。他们访沪期间都与上海队进行了友谊赛。到了20世纪70年代,曾有越南、泰国、阿尔巴尼亚、新加坡等射击队来访。时任国际射击联合会主席维乔斯、副主席阿巴亚也曾来访,参观了上海射击运动学校的靶场设施。至20世纪80年代有马来西亚等射击队访沪。
出访比赛开始于1963年,徐惠敏随国家队出席在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此后有吴小妹、金志植、姚是敏、刘正宏、金瑛、王银珍、吴明卿、丁浩俊等人随国家队出访过马来西亚、南斯拉夫、委内瑞拉、芬兰等国家。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之前,赵昌辛、金志植还曾受原国家体委委派,分别赴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担任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