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特色案例 | 家门口文化新地标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3日

来源:上海长宁文旅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完善文化服务功能、规范场馆运行标准、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今年以来,长宁区通过开展基层综合文化活动室功能提升工作,推出一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典型,以典型示范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畅通各类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直达基层,持续增强市民群众的感受度和幸福感。

编者在本次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长宁区地处市中黄金地段,寸土寸金,大部分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具有空间紧凑、功能综合的特点。但也有不少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如虹桥新城、范北、天山二村、纺大、程桥二村、绿八等居民区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充分利用有限的物理空间,立足区域特色,将空间环境优势与多种文化元素有机结合,打造居民家门口的热门打卡地和网红地标,向居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价值,使得居民群众在家门口的“一隅之地”,体验“诗与远方”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现将这些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的案例进行分享。

天山二村居民区是建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首批工人新村,老龄化程度较高,居民总户数1028户,实际居住人口2773人。2020年经过升级改造,将原本的老年乐园打造成开放式的时光乐园。构建形成集公共议事、休闲娱乐、便民服务、历史陈列、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共享空间,有议事阅读“共享家”、为老服务“颐享家”、文娱团队“智享家”和志愿服务“爱享家”;同时以“时光”为线索,在园内展陈小区发展的各历史时期的建筑人文和社区工作的图片资料,建立天山二村特色的“四史”学习教育基地,让居民感受家园独特的历史情怀。使时光乐园不仅成为了小区内人气爆棚的网红地标,也满足了社区群文团队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纺大居民区位于天山路街道东部,由8个自然小区组成,包括老公房、商品房、城中村,居民总户数2198户,实有人口5300人,80%的住户是原中国纺织大学教职员工及家属,是一个有着丰富区域文化资源的社区。随着一批批老教师的光荣退休,居民区“两老”(房龄老、年龄老)、“两高”(居民层次高、素质高)的特点愈发明显,他们积极地活跃在纺大社区之中,为推动高品质的社区文化建设发光发热。组建了沪剧&越剧小组、秋霞编织小组、晚霞合唱队等9支群文团队,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成立了纺大“求知”辅导班,由退休教职员工和在校大学生等20名志愿者组成,每周末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排了各类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手工课程,为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曾于2001年设立的全市首个“社情民意气象站”,更从基层治理、社区关怀和公共服务等细微环节处入手,打造民初心、民沁生境花园、民绘墙等“纺大十民景观”,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区宜居品质的提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