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映初心,光影绘天山,这个团队用十七年的坚守定格天山温度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7日
近日,一场名为《在烟火与诗意间定格城市呼吸》的摄影展,在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圆满落幕,收获好评如潮,这背后,见证着一支“宝藏团队”——乐天摄影沙龙的成长与积淀。他们平均年龄虽长,却始终怀揣对摄影和生活的热忱;在他们手中,相机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成为了连接社区、传递温情的纽带。十七年来,在街道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他们早已成为社区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
时间拉回2008年9月,彼时的乐天摄影沙龙还只是一个10人左右的摄影小队,成员们因对摄影的共同热爱走到一起。2009年,在街道的协调推动下,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完成装修并正式开放,为沙龙提供了固定的活动场地,乐天摄影沙龙也由此正式成立,已故的邓林根担任首任班长,为团队搭建起最初的框架,开启了规范化发展之路。
十七年春秋里,团队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两位“定海神针”般的指导老师鼎力支撑:一位是今年已逾八旬的丁成德老师,虽年事已高,却依旧时常亲临活动现场,用行动传递热忱;另一位是鲍贤刚老师,他始终以“参赛先锋”的姿态冲锋在前,带头用扎实的作品说话,自然而然成为了团队众人学习的榜样。
从成立之初的10人,到如今30余人的稳定团队,即便有成员因岁月自然流失,也总有新鲜血液不断加入——这份对摄影的热爱,早已成为沙龙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我们不仅要拍得好,更要为社区做得好。”沙龙的成长离不开街道一路的全情支持,于是,成员们便用一份份令人骄傲的参赛成绩和一次次暖心的社区服务回应这份守护。
赛场之上,沙龙成员屡创佳绩,首次参与长宁区摄影比赛便崭露头角,陈立人、鲍贤刚、陈慕道、李茂农等6人斩获入围奖,团队更因参与人数多、作品质量高获评“先进集体”;此后成员们活跃在各类赛事中,在长宁、嘉定、宝山三区读书郎比赛中,陈立人、徐桂珍、毛雪丽等获入围奖,长宁区第二届市民摄影大赛中李茂农作品成功入选,楼光华拿下第八届上海市民艺术大展摄影组优秀奖,诸作慈、符德昌、史培克、陈立人、李茂农、徐其泉、沈一鸣、喻晓钦、陈弟龙、楼光华、蒋荣华、朱长彬、徐远滨等十余位成员也先后获奖,一张张证书既是对他们摄影技术的肯定,更是团队凝聚力的见证。
赛场之外,沙龙更是社区文化的“活跃因子”,成员们每周固定在文化中心教室开展作品研讨,大家围坐在一起,从“这张照片的光影怎么调”到“那个场景的人物怎么拍更自然”各抒己见、共同进步;街道也积极牵线,不定期邀请摄影专家授课,从手机摄影技巧到专业相机操作帮大家打破技术壁垒。
在自我提升的同时,沙龙成员们还深入社区里弄,手把手辅导退休老人学手机摄影,不少老人感慨“原来手机也能拍出这么美的照片”,收获好评如潮。
此外,成员们的作品也多次在街道牵头策划的“艺享新春”“生肖摄影展”“建党百年红色摄影展”等社区摄影展中亮相,用影像传递着社区的烟火气与正能量。
“展现天山的美,是我们的本意,也是对建设者们的最大敬意。”为了用镜头呈现天山路街道的市容市貌与文明祥和,沙龙成员们曾冒大雨、顶酷暑,穿梭在街巷的每个角落,第一时间用相机捕捉下城市“蝶变”,让更多人看见社区的发展与新生。
在国庆节前刚刚结束展出的《在烟火与诗意间定格城市呼吸》摄影展上,那些记录着天山公园晨练的老人、虹桥艺术中心的几何光影、夜市里的热闹烟火的作品,正是他们对社区最深情的告白——镜头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是天山的“城市呼吸”,也是他们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
十七载光阴,乐天摄影沙龙用相机记录着社区的变迁,用光影温暖着居民的生活。他们或许不是专业的摄影师,却用最纯粹的热爱,成为了天山路街道最美的“追光者”,也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