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小心眼儿”?别下定论,不妨这样来看待孩子的“嫉妒心”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11日

来源: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说过嫉妒如群鸟中的蝙蝠,只能在黄昏后起舞。作为大多数人都想极力掩盖、不愿直面的负面情绪,嫉妒从来与快乐无缘,还会伴随着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敌视……然而不可否认,“嫉妒”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它无法割舍,又难以消除……相比起成年人,初涉人世的宝宝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往往会更直接,这是因为与成年人不同,天真幼小的孩子尚未形成“嫉妒不好”这样的道德观念,在嫉妒、“吃醋”时也不会考虑场合或加以掩饰,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听到爸爸夸奖别的小朋友,宝宝就纵声大哭以示不满;看见妈妈和邻居家的孩子玩闹,宝宝立刻丢下玩具跑过来,张开双臂向妈妈求抱;长辈多给了妹妹几颗糖,哥哥马上也要讨、要抢;幼儿园的小伙伴有了新的“小火车”,宝宝自己手上的小汽车立马“不香了”……

碰到诸如此类的情况,不少父母可能都会觉得:孩子太小心眼了,一丁点大的事也那么“激动”。殊不知,宝宝并非无理取闹,这种种举动,只是在表达他们内心的不安——宝宝在怀疑自己“不够好”

细究以上场景,我们不难发现: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种种嫉妒行为的潜台词通常都是“我是不是不够好?”这是因为,当孩子看到其他人比自己得到的更多,就会思考原因,从而产生“是TA比我优秀”的怀疑。而这种不安疑虑,往往源自于最亲近的家人的忽视与比较,让孩子对“被爱、被认可”这件事的渴望更加突出和强烈。

当孩子表现出类似的情绪时,粗暴地指责TA“心眼小”“不懂事”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孩子们的负面感受,甚至在TA心中留下偏激的认知——就是因为弟弟/妹妹/这个小朋友,自己才会被爸爸妈妈冷落、责骂,进而促使TA采取更激烈的对立手段来反抗这种“不公”。为此,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告诉宝宝“你很好”。

幼小的宝宝们最希望得到、最害怕失去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爱与关注。正因如此,最为有效的消解嫉妒的方式,就是将“你很好”这份满怀爱意的信念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他们。关于这点,具体可参考的做法有——

用心陪伴

经常陪伴孩子做一些 TA 喜欢的事情,让TA在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是有价值的,自己的情绪感受是能够被分享和支持的,以及最重要的一点——自己是被爱着的。

接纳孩子的嫉妒心

对于孩子的嫉妒心,父母也要积极及时地表达接纳。

接纳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这无关乎是非对错,而是要让TA意识到“爸爸妈妈无条件爱着我”“他们愿意包容我的错误”。在这一前提下,父母就可以更好地和孩子讨论“嫉妒”这件事究竟对不对。

理性对待物质攀比

当孩子因物质攀比而嫉妒的时候,家长需要帮助TA挖掘物质背后的意义,比如告诉TA:“我们的玩具可能没有那么多、那么新,但只要爸爸妈妈陪着一起玩,也会很开心的!”“不住大房子,也可以请好朋友来家里做客呀!”当孩子对情感、人与人之间的连结这些比物质更有价值的东西逐步加深了解后,就会自发地审视之前的攀比行为,明白“因物质而嫉妒没有意义”。

“拼娃”

“我家宝宝3岁会背诗了!”

“我孩子刚上幼儿园就会数100啦!”

“我家娃才学了一年琴,已经过六级了!”

……

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家长间诸如此类的对话。或许家长们的本意是激励孩子间良性竞争。但有些时候,当家长因不理想的结果而焦虑,忽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事实,就容易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打击自家孩子,耳提面命要自家娃处处争强。

常年接收这样信息的孩子,会理所当然地把竞争放在第一位,认为:“父母只关心我的成绩,要是考砸了,他们就不喜欢我了。”在这样的心态下,一旦竞争失败,很容易使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进而产生自卑感及嫉妒心。所以,爸爸妈妈们应当避免把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相比较,要鼓励TA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事物上努力,并且多多地、衷心地称赞TA取得的成果。

诚如前文所说,嫉妒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其他负面情绪一起组成了完整人性中的一部分;所以,爸爸妈妈们要做的,并非是竭力消除宝宝们的嫉妒心,而是陪伴他们一起面对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比较与落差。即便是“熊熊燃烧”的妒火,一旦被亲情所柔化,也能化作温暖明亮的光源,成为宝宝们未来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驱动力。

正如体验过悲伤,才能感受到喜悦;经历过波折,才会更珍惜安然——嫉妒也一样,当孩子能够勇敢地直面它、学会正确地对待它时,才能了解自己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又不可替代,才能更坦然地欣赏他人的优点,更自信地接受他人的赞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