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合又哭又闹,“撒泼”打滚?这样做能教好娃——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3日

来源:上海科学育儿

 

有过带娃出门经历的家长们,对以下情形想必不会陌生在外面玩了好久,该回家了,孩子却往地上一坐,开始打滚耍赖;带孩子去逛超市,看到喜欢的东西TA就要买买买,一旦遭拒,马上又哭又吵;无论家长怎么劝,孩子全不理会,围观的人一多,TA反而闹得更起劲了……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到底该不该当着外人的面管教孩子呢?具体怎么做才合适?今天的推文,将从孩子公众场合情绪管理问题的前期了解、中期解决、后期预防三个阶段来着手,和家长们聊聊科学的应对办法。

阶段一:问题发生前,先了解孩子心理需求

1.缺少情绪表达的渠道

孩子喜欢通过大哭大闹来耍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比较缺少情绪表达的渠道。毕竟小朋友不像成年人,可以通过运动、听歌、看剧等各种方式来消耗掉负面情绪。小孩子的想法非常单纯,不高兴了就要大声哭出来,这是他们满足情感需求的一种方式。如果家长过于遏制,反而会迫使他们把负面情绪积累在心中,并不利于其心理发展。

2.语言能力欠缺

孩子爱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尚不懂得表达。毕竟这个年纪的幼儿语言能力还未发展完全,没办法准确地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和真实动机表述出来。

3.有过成功的经验

有些孩子喜欢通过哭闹来要挟父母,可能是因为他们有过类似的成功经验。孩子都是很敏锐的,一旦发现越是人多的时候,父母越害怕自己哭,就会抓住这一软肋,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当众吵闹,让爸妈不得不迫于群众压力妥协。

理解孩子们当众哭闹背后的原由、明白了他们心中的真实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事发现场进行处理,这样不仅能避免举家社死,也更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教育。

阶段二:问题发生时,稳定情绪、有效安抚

 1.暂避现场

如果孩子哭闹的原因和现场的人、事、物有关,要做的第一步,不是急着去教训”TA,而是先带TA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低声沟通,比如商场的母婴室、电影院的卫生间、公园里的角落……如此可以避免接触导火索,让孩子的情绪反应不至于愈演愈烈,还能保护好孩子的面子。大庭广众下的批评,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也会慢慢剥夺孩子对大人的信任感。只有家长懂得在人前给小朋友留一条自尊底线,TA才能真正学会自尊和自爱。在安静的地方、避免影响他人,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示范教育,让孩子知道——出门在外不能只顾自己,需要体谅他人,这样亦能培养孩子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的能力。

2. 先安抚双方情绪,再沟通讲理

遇到孩子哭闹的状况,父母需要先觉察并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试着去了解孩子此时的需求是什么,来稳定孩子的情绪。如果过于激动,很容易出口伤娃、或是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先稳住自己、再沟通讲理是很重要的。当父母先冷静了,能认真对待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也会被感染,渐渐停止闹腾

 3.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有时孩子哭闹的原因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父母的态度或是TA本身的需求能否被看见,因此可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原本执着的事物移开,转用其他东西来代替,例如孩子要离开游乐场,却舍不得某样玩具而想带回家时,可用图画纸或贴纸转移其注意力,并安抚孩子,告诉TA下次可以再来。

4.让孩子适当宣泄

孩子哭闹时,家长不必立即做出回应,只用守住自己的底线,可以先等TA发泄完,表示接纳TA的情绪并给予陪伴。当发现父母不被自己的哭闹所影响时,大部分孩子基本就能懂得行为边界在哪里,下一次往往不会再蛮不讲理地提出要求,这也是规矩建立的过程。

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再来复盘问题,简单向TA解释为什么要拒绝TA,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比如为什么不能再买一件玩具?什么时候才能买?以协商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处理妥善。

阶段三:问题解决后,持续引导防未然

1. 在日常环境中把教育浸入童心

教育学龄前孩子,环境因素尤为重要。因为对这一阶段的幼儿而言,他们的学习多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发生的。因此,家长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在公共场合,孩子感受到的都是真实的事件与人物,家长此时合适的教导能够在他们内心留下直观印象,教育效果也会更好。比如: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看绘本时,告诉孩子不能大声说话,原因是会打扰其他人看书、给别人造成影响。在日积月累中,让孩子养成文明守礼的好习惯。

2. 凡事提前立好规矩

许多时候,孩子在外没规矩,多是因为家庭内部缺少明确的规范与原则,而学龄前正是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期。因此,想要孩子在外表现好,提前立规矩不可少。比如家长在带宝宝出门之前,就要跟TA说好:今天要去哪里、去多久、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了目的地要干什么、爸爸妈妈希望你如何做……从准备出门时,就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让TA有参与感。

一旦孩子进入角色,认为自己是个小大人了,出门后家长就会轻松很多啦!路上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不妨让孩子自己投币买票等,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一定会欣然同意,也会为大人的尊重和信任感到高兴。

3.教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和需求

通过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几乎是人类幼崽的生存本能;但随着孩子长大,自然要逐步学习如何更理智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而适合表达的话语、态度、方式、场合等等,都需要父母在日复一日里慢慢去演示、去教导孩子。

和孩子的其他能力培养一样,情绪管理也需要一个从混乱走向成熟的过程。小朋友每个戳气的瞬间,都是他们成长的契机,对此作为过来人的爸爸妈妈一定深有体会啦!是以,还请用多一些的耐心和理解来包容他们吧!只需明白: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也是他们最急需帮助的时候。如果将看似撒泼、吵闹的行为当成求助而不是反抗,相信我们自己的心情也会平静柔软许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