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铭:科学幼小衔接,全家各就各“位”!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1日

来源: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时代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念变革,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幼儿家长们最为重视的学前及基础教育。然而,新理念新方法的涌现,在为教育提供更丰富自由的选择之余,也令不少家长产生了担忧——幼儿园啥学科都不学,孩子到了小学能跟上吗?幼小衔接到底应在什么阶段开始、怎样进行才适宜?作为父母、作为祖辈,该在教育中承担什么角色、为孩子打好辅助

在上海科学育儿指导项目103日举行的 科学育儿大讲堂中,上海开放大学教师李爱铭为大家带来了《科学幼小衔接 全家各就各》讲座,来看看教育学博士、二娃妈李老师理论实践结合的经验分享吧!

部分幼儿家长或许认为,幼儿园生活就是唱跳玩闹,单纯让孩子打发时间的,所以想尽办法要让娃通过其他方式(如上学习班、居家辅导等)掌握一些知识或技能,事实却不然——孩子在幼儿园里接受的主要是体验式教育,比如通过游戏来认识楼层、门牌号以及排序等数学概念。非但如此,二期课改之后,类似语言、数学、地理乃至社交与情感等知识都被大量穿插在幼儿园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里,让孩子能以更有趣更立体的方式接触到它们。

【不越位】 幼儿园的体验教育不可或缺

这样的体验式教学正契合了幼小衔接的四个要点——

1.幼小衔接的转型要从身体发展到生活习惯,去重构孩子的秩序感;

2.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专注力和幼儿园阶段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3.除了学习能力之外,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自制力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

4.在园生活也是家长细致观察孩子在集体中的个性以及适应能力的契机,可以据此因材施教地推进幼小衔接。

【不抢跑】 尊重孩子成熟期

过早地以小学生标准要求孩子其实有弊无利。举例而言,四岁的孩子手部肌肉及手眼协调能力都还在发展过程中,硬要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写字,非但缺少相应的身体条件,还可能会打击其学习兴趣和效率,无异于揠苗助长。

迄今为止的研究发现,孩子的认知发展有一定规律,且受制于年龄。幼儿园阶段轻松的生活、具象化的教育模式,恰恰能很好地承载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向抽象逻辑思维萌芽阶段的转型。当认知能力得以提高,专注力也会随之增强,换言之——在恰当的年纪做恰当的事、不提前抢跑的孩子,反而能更顺当地完成幼小衔接。

【不错位】 让孩子以慢为快自然成长

关于幼小衔接的具体做法,李爱铭老师的建议是——不错位,以慢为快。具体可参考如下4——

1.了解学习曲线。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后获得成功、通过练习巩固,最后熟练掌握的过程。因此,家长要学会在日常的生活中适当地帮助孩子降低各种任务的难度,为孩子搭设通往成功的台阶,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

2.以生活为课程。在生活中陪伴孩子多运动、多积累,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3.化整为零,坡度放缓。家长要观察自己孩子擅长的和不大擅长的领域,设法让两者结合,再鼓励孩子进行尝试。比如,孩子内向,平时少与他人交流,但喜欢画画、创作力强,这时家长不必硬要求TA“去和小朋友玩呀,不妨鼓励TA将想说的话画出来,多和小伙伴分享,用TA更易接受、更加喜爱的方式来引导TA社交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4.劳逸结合,松紧有度。切莫把休闲和学习对立起来,鼓励孩子自由玩耍,在游戏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这样不仅能令他们更乐于去探索发现外界事物,学习时的专注力也会有所提高——唯有玩得尽兴,孩子才能学得轻松。

【不缺位】 父母亲职不代劳

建议父母经常陪伴孩子,如果时间上不宽裕,尽量也由父母制定生活、学习上的相应规则和计划,和孩子做好规约,再请祖辈代行管教,避免过渡溺爱造成标准不一、沟通不畅。

此外,家长要记得遵守和孩子的约定,说到就要做到;让孩子感受到规则的力量,他们便会更认同规则本身,也更信赖家长,如此才能为良好的亲子关系与教育沟通筑起坚固的基石,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引导,更将裨益孩子的终身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