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年为原点,让孩子底气满满,向人生出发——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6日
来源: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屋外电闪雷鸣、树影婆娑,阵风穿过窗户的缝隙,发出诡异的“呜呜”声,但取代孩子期盼中的开门声的是房间另一头的电话铃——“爸爸/妈妈有点忙,还要晚些回来……你在家乖一点哦!”商场里的游戏区,家人就在几步之外交谈,但孩子投去的视线被来去匆匆的人群所阻隔,那一瞬间,TA仿佛感觉幼小的自己被遗留在了这广阔而陌生的空间中……
回首童年,我们是否也常在类似的时刻感到担忧、害怕、不安?即便情况仅持续了短短一段时间、甚至只是我们的误会和错觉,但那种涌上心头的孤独与无助却格外真实……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这句话相信爸爸妈妈们都不陌生,而筑就这一底气的关键,正是一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概念——安全感。
安全感是生命的底色,它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存在状态。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只有在拥有基本的安全感后,才能放松地去体验愉悦、自在、欢乐等美好情绪。相比成年人,年幼宝宝们的安全感确实更不易得。一去幼儿园就哭、总躲避陌生人的目光、不在熟悉的环境就难以入睡……大多孩子都有过类似的表现,究其原因,是在他们眼中,大部分事物都是未知的,而“未知”恰恰是不安最大的诱因。正因如此,作为他们最熟悉、最依赖的人,父母无可替代地成为了孩子最主要的安全感来源。而无论在童年还是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的建立都离不开亲人的陪伴与支持。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婴儿时期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在3岁半时就能展现出优秀的社交能力,他们会更受同伴欢迎,也更具同理心。想要筑牢孩子的人生“底气”、建立好他们的安全感,有如下几条建议可供父母们参考——
安排固定的监护人或抚养者:在孩子出生后的前几年,尤其是0-5岁这个阶段,要尽量由稳定的监护人照料,为孩子营造安全的、可信赖的生长环境。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天然的建立情感的基础,在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最能获得心理满足,也最容易形成良好的互动。因此如无特殊情况,孩子的看护人最好由其父母承担。
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在孩子0-1岁时,会较多地表达生理需求,孩子的哭闹、吸吮,或是咿咿呀呀、嘟嘟囔囔等都是有意义的,是TA在表达情绪或是以别样的方式传递需求信号。家长要敏感地领会到孩子的用意,随后迅速做出适度的反应,是该即时满足、延迟满足,还是不予满足。随着孩子的成长,需求不再局限于生理方面,家长也要及时关注到TA的心理需求,比如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欲、好奇心等。同时也要鼓励孩子积极尝试,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当孩子遇到挫折需要安慰时,家长要尽量及时出现在TA身边,给予安慰和鼓励。
多与孩子做身体接触和情感交流:孩子的安全感不仅来自于“吃饱睡好”,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亲子间的良性互动,包括身体接触、眼神交流、语言沟通等;这些方面如果被忽略,通常会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疏远、冷漠,难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所以,在宝宝还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时,直接的肢体接触是最好的对他们表示爱的方式。
遵守承诺,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分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分离,离开时让孩子了解家长的去向,让其认识到自己是暂时离开,并非抛弃TA。同时,家长也要通过生活里的各种小事,让孩子认识到大人的承诺是可信的、会做到的,这样的良性循环,能有效竖立孩子的信赖感。
管教时,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调皮任性”和“不听话”时,可能会说这样的话:“宝宝听话,妈妈喜欢。”“再皮,我们就不要你了!”这种表达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孩子的行为,但其实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让他们觉得——“如果我没有做好、做到,爸爸妈妈是不是就不爱我了?”从而产生“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我会被抛弃”等担忧,影响亲子间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面对做错事的孩子,家长需要强调事实,告诉孩子做错事情后的现实结果,而不是以爱做“交易”,强调想要获得爱孩子该如何做。要让TA知道:做错了事要改,但这不会影响爸爸妈妈对TA的爱;其他孩子做得再好,都无法取代TA在爸爸妈妈心中的位置,这样才能呵护好孩子小小心灵的安全感。
规律生活,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给孩子做好合理规律的生活安排,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提升TA的安全感。同时适当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和习惯,比如让孩子学会自主穿衣、吃饭、喝水、如厕等,这有助于孩子变得更自信,不会对父母过度依恋。当TA觉得“我很能干。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不会再“患得患失”,为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小插曲”过分不安。
对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前规划:对于会打破孩子生活惯例的重大变化,例如更换居住环境或者幼儿园等,父母还是需要打好“预防针”,让孩子也参与到提前计划中。当他们对事情会如何进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预判,心里的担心和恐惧就会大大减少。
回到开头,类似的情形当然无法完全避免,但家人再次出现时的微笑和抱抱也会让宝宝倍感安心,更是让TA感受并理解“爸爸妈妈只是暂时不在,我不用那么害怕”的契机。所以,请爸爸妈妈们放下焦虑,自然温馨的陪伴即可为宝宝们的心田筑起驱离孤寂的扎实护藩。对孩子而言,无论走得多远、归家多晚,无论少年天真还是已然长大,无论披风沐雨还是周身疲惫,他们最大的底气永远都来自那扇熟悉的门后,香喷喷的饭菜、乐呵呵的笑脸,还有家人暖意融融的拥抱与安慰……只需这些,他们便能重新积聚起满满的能量和确信,向着前方、向着未知再次勇敢而坚定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