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行为发育问题有哪些?陈津津:科学辨识与应对,以下口诀可对照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8日
来源: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婴幼儿时期是人生中发育速度最快的阶段。爸爸妈妈们总是一边为宝宝每个月的成长变化感到惊喜不已,一边又在与身边其他宝宝的对比中,时不时担忧和焦虑:自家的宝宝各方面发育是否正常?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存在行为发育问题?哪些因素影响着宝宝的生长发育?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问,不妨听听看小编为家长们带来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医学部主任陈津津在“科学育儿大讲堂”的讲座《辨识幼儿行为发育问题》,更加深入了解宝宝行为发育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点,提升对幼儿常见发育行为问题的早期识别能力,为宝宝的健康成长排除障碍、加油助力!
专家简介
陈津津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医学部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一、宝宝为什么会产生行为发育问题?
导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有多种:
家庭因素:很多的行为问题是家长养育习惯或者家庭的环境造成的。很多时候,行为的背后其实体现了各种孩子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情感需求,如:愿望、焦虑、紧张,如果在家庭抚养中没有很好地为孩子的情绪找到一个发泄的途径或者合理化的管理的话,就会产生行为问题。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育水平调整陪伴方式。
生物学因素:障碍性疾病大都有大脑发育本身不完善的问题。可能本身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有问题,往往不一定能够找到父母的原因。因此,家长不必将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全然归结到自己的养育问题,毕竟遗传因素并不是家长可以从外部环境去改变的。
社会环境因素:目前影响较大的是电子屏幕。有些时候,家长觉得孩子一吵,给个手机或者pad就行了,这种单向交流对于孩子发展交流技巧和表达性的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网络上所描述的症状可能会导致家长过分焦虑,或者采取错误的处理方式,加重孩子的行为问题。因此,不要盲目相信浏览器搜索的结果。
二、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存在发育问题?
在实际的生活中,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开口比同龄孩子晚,也许就会开始担心他是不是有自闭倾向。虽然发展方向一样,但孩子的发育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发育迟缓”并不代表一定不正常。家长可根据口诀简单辨别自家孩子的发育情况:
婴幼儿发育里程碑口诀
大运动:二抬四翻六会坐,七坐八爬周岁走
精细动作:四握五抓七换手,九对食指周岁画
语言发展:二哦四呀六描妈,周岁单词2岁句
社交行为:一看二笑(微笑:动机)、三咿呀(主动)、五应七生八躲猫(互动式分享)、周岁再见懂指令(动作摹仿和交往)、二岁交友玩游戏(假扮游戏)、三岁想象扮爸妈(角色游戏)
家长还需注意的是,由于宝宝发育的个体差异,会存在2-3个月的窗口期。也就是说,若宝宝的发育稍晚于口诀中所指出的月龄,只要两者的时间差在2-3个月内,都还是正常的。比如,关于动作发育,口诀背的是二个月抬头,但有孩子三个月还不太会抬或者抬的不太稳,不一定就是有问题,家长可以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
三、宝宝常见行为问题及处理方法
1.吮吸手指
1周岁以内的宝宝几乎都出现过吮手指的现象,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间确实更多地是通过嘴去探索世界,同时也与宝宝大脑发展以及手眼口的协调有关。
如果宝宝长时间吮吸,家长可以做一些干预和引导。比如,宝宝清醒时,家长提供更多时间跟TA一起玩游戏,减少宝宝的独处时间。有些孩子入睡前会吸吮手指,能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如果家长觉得行为已经对手指产生一些影响的话,也可以用安抚奶嘴来代替。
2.摩擦综合症
首先家长要调整自己的想法,对宝宝来说,摩擦生殖器其实并不像成人所想象的与性有关。通常是宝宝独处的时间多,又没有其他事情可做,玩不到别的更有趣的东西,可能就会开始探索自己身上的一些器官。
第一,家长不能指责,这样做可能会强化孩子的行为。第二,家长要给孩子丰富孩子的日常活动安排,特别要增加户外运动,户外运动对于许多儿童行为问题都是有帮助的。第三,减少孩子在床上的清醒时间,不要让孩子早早上床躺着,而是让TA每天玩累的时候才让他上床;早上一醒过来就起床,不要让TA在床上有过多的时间一个人独处。
3.恋物
恋物是婴幼儿时期自我安慰的正常表现,多数孩子只是在特定的时候才用,如睡觉、疲乏、生病以及感到不安的时候。对3岁以内的孩子来说,家长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宽容TA的一些依恋行为。之后,可通过一些转移的方式,让TA学会脱离这样的依赖。
4.撞头、摇头、敲打自己等
首先要找出宝宝行为的主要因素,如果排除了疾病因素,剩下来就是一种心理的需求。因为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无论是语言的表达还是行动的复杂程度都不高,TA又要给自己带来很多让自己觉得愉快的方式,摇头能带来的节奏感,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通常来说是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自我安慰能力增强,这种情况就会逐渐消失。
但是,如果宝宝的这种摇头、敲自己,很长时间重复一个动作,甚至在不可理解的场景下尖叫,或者同时还伴有语言发育的一个落后,或者已经一岁或一岁半走路还是踮脚尖,那么这个是有问题的。这个可能伴有神经系统发育的落后、孤独症等。
延伸知识:电子产品依赖
现在的宝宝从很小就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电子产品,可能有一些家长还会把它作为亲子活动的道具、“电子保姆”。使用电子产品将会是宝宝未来的一种生活状态,完全不接触,有些家长也担心宝宝会“落后”,那么到底应不应该让宝宝接触电子产品?几岁开始比较合适?如何判断宝宝对电子产品是否已经产生依赖,家长如何引导呢?
首先2周岁下的宝宝,不建议接触任何电子产品。2-5岁,也就是托班到幼儿园阶段,每天累积接触时间应不超过6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60分钟不是一次使用。使用时间过久,对宝宝视力的发展非常不利,每次使用时间不能超过20-30分钟,年龄越小时间越短。6岁以后,宝宝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会较多使用电子屏幕,但每天累积时间还是希望控制在两小时以内。
即使是学习需要,也要求一次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以内,这样对宝宝智力的发展以及避免形成依赖都会有一定的帮助,要提前帮助宝宝养成好习惯。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形成依赖,宝宝可能就会出现一些行为障碍,比如家长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收起来后,TA不仅是大发脾气,严重时还会头痛焦虑、浑身出汗抖动等症状。在宝宝还没有形成依赖前,尽可能把使用的时间缩短,约定好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