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运动好时节!强身健体长高高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5日

来源: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秋高气爽,温度适宜,正是户外撒欢、活力运动的好时节。适合孩子身心发展且足量的运动,既能增强体质、促进发育,还有助于认知、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然而——如何让孩子们科学“动”起来?不同年龄段如何选择适合的运动形式?每日运动多久才够?又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本篇“宝宝运动贴士”这就来解答!

不同年龄段幼儿运动如何选?科学的运动,能增强身体的协调、代谢功能,使骨骼和肌肉得到有效的锻炼,降低儿童的慢性病发病率,而且对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我认知以及社交能力也有很强的正面效用。在为宝宝选择运动形式时,家长们可从自家宝贝的年龄、身体条件和运动特征出发,参考以下建议——

0-1岁婴幼儿 :1岁以内的宝宝,吸吮、拥抱等原始反射逐渐被有意识、有控制的大运动(如抬头、翻身、坐、站、爬等)所取代,但自主行动力相对较差,需要照护者的辅助和引导。

建议:采用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主动运动,即简单的抬头、翻身、爬行等练习;被动运动,即照护者给孩子做一些抚触、健身操等,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此阶段,家长可以和孩子开展互动式的“地板活动”,多多益善。

1-2岁幼儿:此阶段儿童运动能力进一步发展,表现出较为独立的动作行为。在能走稳后,开始探索并逐渐学会弯腰捡地上的玩具,会蹲着玩,能快走并尝试跑起来、跳起来。

建议:在成人的照护下,可以让宝宝进行走、跑、跳跃、上下台阶、扔球和投沙袋等运动,或者蹲着捡树叶、玩沙,以及踢球、拉着小玩具走等游戏。

2-3岁幼儿: 2-3岁孩子已能完成坐、立、行、走、爬、跳等所有基本动作,但上楼梯较为笨拙。

建议:选择能帮助宝宝提升身体协调能力的运动,如跑、跳、攀登、上下楼梯等运动;还可通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游戏,来培养孩子运动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比如玩夹球跳、立定跳远、足尖走、接抛球、踩影子、单脚站立等游戏。需要注意的是,这阶段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不足,因此运动方式应以简单、安全为主。

3-6岁儿童:学龄前儿童,大脑发育和身体机能逐步完善,大肌肉发展较快,身体协调性较之婴儿期有所增加,更适合户外运动。

建议:据《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3-6岁是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关键期,应尽可能以丰富的活动体验全面促进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掘孩子的运动能力特点。可让幼儿进行游泳、足球、乒乓球、体操、跆拳道、武术、滑冰等体育,或者玩一些以发展基本动作技能为目标的游戏,比如跳房子、骑自行车/滑板车、障碍跑、蹦床、攀岩、踢毽子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