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哭不闹”就是好的情绪管理吗?几招教会宝宝正确表达情绪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3日
来源: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伴随着成长,宝宝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家长可能发现TA不那么听话了,开始有自己的“小情绪”,偶尔甚至会出现“搞破坏”“打人”等行为。其实,这不过是宝宝在特定阶段的别样“表达”。爸爸妈妈们需要认识到,无论是极端的大哭大闹,还是过度沉默不语,都不是宝宝健康情绪表达的方式。那么,应该如何来恰当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感受和情绪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几类典型情绪表现及应对方法。一起来读懂宝宝的心灵“密码”,巧妙地解开这些由“误读”带来的“小误会”吧!
宝宝有时会出现有意破坏物品的行为,要注意分清原因,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乱责怪。此时的宝宝出现破坏行为实际是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表现,大都是因为TA想了解物品的组成,探究事物内在的秘密,但由于能力有限无法复原。因此,家长首先应该理解、关心并支持宝宝的探索行为,也可以给TA买一些可拆装的玩具,耐心回答TA的问题。对这种因探索而导致的破坏行为,家长要尽量避免批评和怒斥,要帮助宝宝区分哪些可以拆、哪些不能。另一方面,家长可以把不能破坏的物品放到宝宝拿不到的地方。
宝宝“自说自话”不听指令,一味按照自己想法做事,是因为TA正处于第一反抗期,语言理解和听指令的能力还不够。成人需要了解宝宝,并用足够的耐心和宝宝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1)和宝宝面对面,看着TA的眼睛说话。(2)指令清晰简单,配以适当动作帮助宝宝理解。(3)当宝宝不听指令无理取闹时,坚持让TA完成指令后再做自己的事。(4)平时多关注宝宝的想法和需求,用选择而不是命令引导孩子,如“你想先喝水还是先喝牛奶?”(5)不轻易打断宝宝正在做的事。
脾气“上头”这样“理”。(1)了解宝宝发脾气的原因,如“独立需求未得到满足”“受到伤害”“焦虑恐惧”等,尽可能满足TA的合理需求。(2)发脾气时冷处理,待宝宝平静后讲道理,引导TA学会用合适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3)无理需求坚决不满足,但应晓之以理,让TA感受到被爱与理解。(4)对宝宝因独立愿望而带来的反抗予以理解。
“情绪管理”有方法。(1)鼓励并帮助宝宝说出TA对某一事物的情绪感受。(2)帮助宝宝辨识不同的感受和情绪,如:高兴、生气、害怕、难过等。(3)可通过故事、游戏去体验和分辨不同的情绪感受,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合理应对“反抗期”。在宝宝2-5岁时会出现TA人生中的第一个“反抗期”。本来温顺听话的宝宝,变得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让别人干涉TA的事,甚至调皮捣蛋。“反抗期”是宝宝独立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首先,成人要理解宝宝的想法,在与安全底线不冲突的前提下,尊重其选择。其次,巧用提供选择、转移注意力、制定规则、事先预告等方法和宝宝沟通,如:成人提出建议后让宝宝选择,避免简单问宝宝“好不好?”“要不要?”最后,建立一些基本的行为规则,并坚持和宝宝一起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