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会说谎,但会胡说八道?”解读“假话”背后的宝宝心语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8日

来源: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不是我打碎的杯子……它自己走到桌子边上掉下去了!”

“皮球没有了……我和波波玩的时候,他把皮球扔到我嘴巴里,我吃掉了。”

“嘿嘿,我爸爸还要厉害!他送我的礼物是天上的星星,里面有七个小星星,是他坐火箭去月亮的时候摘下来的……”

当孩子成长到某个阶段,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似乎会开始经常性地“胡说八道”。惹得大人哭笑不得的同时,也难免担心:娃怎么就开始满嘴跑火车了呢?这样下去会不会撒谎成性?需要管管吗?他们这些“谎话”“胡话”的背后,会不会有别的意思?今天小编就和爸爸妈妈们来聊聊关于宝宝“说谎”这件事。

孩子并非天生会说谎,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3岁前的孩子几乎不会说谎,因为说谎是需要高级的思维能力去支撑的,在神经系统和表达能力发展完善之前,孩子并没有说谎的能力。所以,换个角度去想。说谎其实代表了孩子的能力在发展。有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学者认为:“孩子身上出现撒谎这种行为,是他们正走在认知能力不断增长的正确轨道上的可靠标志。”这是因为,说话既对孩子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也需要孩子能够识别对方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掌握一定程度的“共情”能力。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们应该默许或赞成孩子说谎,而是应该合理看待,不随意给孩子贴“撒谎”的标签,并加之正确、合理的引导。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应对孩子说谎,搞清楚背后的原因是重要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孩子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模糊现实与虚幻。这一现象尤其多发在3-4岁这个阶段,这时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孩子的想象力飞速发展。这时他们的谎言大多并非有意,而是因为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表达欲望驱使下,他们模模糊糊地将想象与现实混在一起进行诉说,比如将所看到的别人做的事当成是自己做的,或是将书上、动画片里的故事当成是真实发生过的经历。

发育程度尚且不足。此外,5 岁之前的孩子都处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称的“前运算阶段”。有着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记忆功能海马体发育不完全等思维特点,反映在日常表达上,就会出现“杯子摔伤了”“我吃了皮球”“我被XX打了”这类和事实不符的表述、以及以成人标准来判断的所谓“谎话”。

逃避惩罚或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说谎有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主要是用来逃避惩罚。比如弄坏了东西、贪玩忘了时间等。而与之对应的,则是被某些想要的东西“诱惑”而说谎,可能是一颗糖果、一个玩具、一次出门玩耍的机会等等。

虚荣心理作祟。举一个很有画面感的例子,一个小朋友说:“我家有一辆好大的车。”旁边几个小朋友会立刻接上:“我家有一辆更大的!”实际上家里可能并没有更大的车,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孩子可能会用一种无意识的谎言来为自己“撑场面”。

渴望成人的关注经典寓言《狼来了》描述的就是一个为了引起关注而撒谎的孩子。一部分孩子为了取悦家长、老师,同时通过引起这些成人的关注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大家都喜欢我、注意我。

学龄前的孩子对于“诚信”尚无建立起完整概念,为此这时候说的假话,往往是一时“兴起”,而无关道德品质。但即便如此,如果纵容他们发表过多的“失实言论”,显然对他们日后的社会适应和交往不利。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谎言?小编总结了以下几条建议,希望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帮助。

沟通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说谎是孩子特殊的表达方式。而父母们可以通过解读谎言,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并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举例而言,孩子也许会为了掩盖失败而撒谎,类似的谎言本质上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得到肯定,这时父母就要用实际行动向TA传递:“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不会因成败而改变。”

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对年纪较小的孩子,爸爸妈妈们应注重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分清现实和幻想。而对年龄稍大的孩子来说,则应培养他们的自控力。比如,不要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欲,鼓励孩子从自我创造中体验满足感等等,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孩子因物质需求而撒谎的情况。

还原真实的情况有时,孩子不确切的表达可能会触及安全问题,比如从幼儿园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说“今天XX打我”。碰到这种情况,家长不必着急或忙下结论,可以先尝试帮助孩子一起梳理逻辑,具象化还原当时的情境——“XX是哪只手碰到你的?”“那时候你们在干什么?”避免过度追问或有倾向性的提问,比如“老师知道吗?现在还疼吗?”“为什么打你?你们吵架了吗?”这样引导反而可能让孩子陷入混乱,背离本意被动“胡说”。也可以通过假扮游戏或者画画的方式,帮助孩子来回忆事情的经过,更准确地做出判断。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多数孩子说谎并非品行问题。如果被轻易地贴上不诚实的标签,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甚至会自暴自弃,说谎也由此愈演愈烈。反之,选择委婉地提醒、暗示孩子,则会让TA对父母的宽容、善意充满感激,因而也更愿意去改善自己的行为。

增强孩子的勇气与自信源自父母的爱与鼓励会让孩子更自信更勇敢地面对现实。因此,家长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失望、气馁、不自信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应当积极正面地加以引导,鼓励TA承认过错,并协助孩子进行补救。

惩罚要公平、合理如果说实话需要付出未知的代价,那么孩子自然会倾向于撒谎。因此,无论是孩子的过失还是谎言,约定的惩罚要公平、合理,对同一类行为的反应要保持一致,不能随情绪更改。否则,孩子对结果的判断就不能“有章可循”,更容易选择用谎言来逃避。如果孩子愿意主动承认错误,家长务必要先对这样的行为加以肯定,随后再帮助TA改正过失。

榜样要以身作则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家长经常说到不做到,甚至靠“欺骗”来达到目的,那么孩子很快就会效仿这样的行为。为此,身为行为榜样的家长们还需以身作则,做到言而有信,切莫靠“哄”来管教孩子。

好的教育,必定是基于爱和看见的。当孩子不断感受到爱和关注,就不需要用假话来虚构经历、吸引注意;不需要用谎言来伪装自己、逃避责任;不需要刻意灌输,就能慢慢理解信实的可贵。愿所有父母都能看见孩子,以爱滋养,助其长成诚实勇敢的模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