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拖”、总神游……孩子没有“时间观”让人急?改善有方法(二)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7日
来源: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早上起床磨磨蹭蹭,从洗漱到出门三催四请都不够;说不得、劝不听,一让快点就发脾气……家有一个爱拖延的宝宝,总是令爸爸妈妈大感头疼,催不停、大声吼,都无法改变孩子“慢吞吞”的调性,要是碰到要入园入学的年纪,就更让人担心着急——老当班里的“迟到大王”可不行啊!
家长们可能不知道,宝宝们有时候真不是故意拖拉,时间观念尚未形成、相应能力有所欠缺、希望延长和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都可能拖慢他们的节奏。那么,针对不同的原因和情况,都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呢?一起来听听专家们的建议!
Q:我们家一直采用“快乐教育法”,对孩子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现在到了大班下半年,渐渐发现她起床后穿衣服洗漱都很慢,总是一直想和大人说话交流,出门去幼儿园一点都不着急,经常迟到。再过几个月就要上小学了,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孩子改掉早上磨蹭的问题。
A(李爱铭 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学前教育教师):大班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敏感期,但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既要有规矩,也要遵从儿童的需要。
家长提到孩子起床穿衣洗漱的生活准备比较慢,其实已经发现了她背后的需求是想说话交流,而不是有意磨蹭。可能对她而言,早上的起床洗漱是日常与父母沟通交流和情感互动的难得机会她分外珍惜,想拉长这段幸福时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宜急吼吼地去催孩子,用冷冰冰的规则去约束孩子。但为了保证孩子不迟到,包括为日后的幼小衔接做准备,可以通过换时间有效陪伴以及约定早间洗漱的时长和奖惩措施的方式来改善孩子的拖拉行为。比如说对孩子的陪伴改在晚上睡前,利用洗澡、吃饭还有睡前故事等场景来跟孩子沟通和交流。早上约定洗漱时间20分钟左右完成,不迟到可以有奖励,如果迟到了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引导孩子有意识地自主管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