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拖”、总神游……孩子没有“时间观”让人急?改善有方法(一)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03日

来源: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早上起床磨磨蹭蹭,从洗漱到出门三催四请都不够;说不得、劝不听,一让快点就发脾气……家有一个爱拖延的宝宝,总是令爸爸妈妈大感头疼,催不停、大声吼,都无法改变孩子“慢吞吞”的调性,要是碰到要入园入学的年纪,就更让人担心着急——老当班里的“迟到大王”可不行啊!

家长们可能不知道,宝宝们有时候真不是故意拖拉,时间观念尚未形成、相应能力有所欠缺、希望延长和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都可能拖慢他们的节奏。那么,针对不同的原因和情况,都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呢?一起来听听专家们的建议!

Q:我家男宝做事拖拖拉拉,脾气也不小,跟他声音大点就哭,请问老师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进行引导?

A(陈小文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拖拉,一直是令家长们疼头的问题。从家长的描述来看,孩子做事动作较慢,耐挫力不太强,自信心不太足。如果是这样,建议先要对孩子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看看孩子在哪些领域的动作速度、自信心相对最弱,哪些领域相对较好。之后,有意识地在家庭生活中多创造利于他强势领域发挥的内容,并在其中进行具体、细致的肯定,例如:这样的孩子可能很细心,那家长一旦发现有与之相关的行为表现,就要积极地赞赏他具体的行为,例如“你的眼神真好,这么小的变化都你发现了,你不说我都注意不到”……自信心是提升孩子行动力的重要内驱力。

另外,有些孩子做事情拖拉是由于相应能力的不足,比如不敢尝试某些体育运动,是因为身体机能尚未做好准备,那么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降低难度,或是先行提升某一项能力,例如跳绳不行,就先提高孩子的弹跳能力,或是躯体位置的空间感知能力。为孩子搭建能力提升的台阶,也能够让孩子做好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

很多孩子的拖拉,除了能力、信心的问题外,往往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欠缺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家长可以参考幼儿园要求,在家庭生活中,也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相信长期如此坚持之后,一定会有不错的收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