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仙霞社区微更新 金边银角焕发新生机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24日
城市微更新并非只有一种统一模式,而是需要充分挖掘每个社区的特点,带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让社区居民一起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从方案设计、实施建设到后续维护,都能体现居民切实的需求,实现“共治的景观”。如何在居民需求、居民喜好与“微”设计之间寻求平衡,这往往是最难的。近年来,仙霞新村街道始终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围绕“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提出的“向上向下要空间、金边银角做文章”的重要理念,从“脏乱差”的角落到人人拍手叫好的生境花园,从“一片废墟”到350米长的智慧健身步道,从“三不管地带”到涵盖老幼日托的公共服务新空间……,在党建引领下,持续改善辖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把“宜居仙霞,乐龄乐邻”这一品牌擦得越来越亮。
生境花园在虹旭“开花结果”
城市微更新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载体
2019年,全市首个社区生境花园“虹旭小区生境花园”成功试点落地。原本是小区南侧的一块边角地,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但因三面高墙围绕并不好用。若改造为居民健身活动场地,又过于靠近居民楼,难免对就近居民生活产生噪音等影响,拆违后只作为临时停车场和垃圾堆放区,小区居民怨声载道,也让管理部门颇感头痛。
通过有关部门调研后发现这块废弃地西临园内遍植名木古树、奇异花草的上海西郊宾馆,西北方两公里处为上海动物园。而小区内部整体环境随着近几年小区更新项目的实施,已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植物资源丰富。并且在前期多次现场调研中,陆续发现了白头鹎、乌鸫、珠颈斑鸠及赤腹松鼠等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停留,整体来看,该地块周边生态基底良好。结合种种,“生境”主题跃然而生。一个集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于一体的、科普和休憩休闲皆备的生境花园,同时引入多方资源共同参与,合作探索社区自治、人文与公共艺术融入、志愿者培养等与社区生态空间打造、美好家园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共同激活了这块死角。
从前期对方案设计沟通协商、施工建造参与监督到后期自我运维管理,虹旭的生境花园建设全过程充分融入了社区营造与居民参与的理念,全程吸纳凝聚了居民的智慧与热情。正因为这样,更多社区居民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大家自觉地在家门口承担花园的养护管理,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白领志愿者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用在养护花园上,修剪、施肥、播种,保持花园的四季美景。
如今,这里既是野生动植物们的家,更是社区居民休憩、放松的理想场所。长宁以此为基础,持续积极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解决方案,全力推广复制虹旭生境花园的创新示范。
深度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
“一片废墟”变身老少喜爱的
“无忧谷”网红打卡地
“虹旭乐邻坊·中环无忧谷”位于仙霞新村街道虹古路427弄,紧邻虹旭生境花园。原先,这块地方是一块闲置用地,存在车辆乱停放、环境脏乱差,又因小区活动休闲空间少经常被居民投诉抱怨。“无忧谷”旁是中环快速路,建有高高的隔音板。为了让整体的环境更加优美,虹旭居民区主动联系相关市政单位,在确认了绘画不会对隔音板造成影响后,邀请了美术学院的师生来到这里进行艺术创作。经过几天的努力,原本灰暗单调的隔音板摇身一变,成为了色彩缤纷的“艺术墙”,一幅幅鲜艳生动的墙绘作品让这个地方成为了居民们拍照打卡的“网红地”。
改造前后对比
紧挨着“艺术墙”的是一条长达350米的智慧健身步道,来到步道入口,大屏幕清晰地显示着运动数据。步道另一侧原本为不对外开放的水杉林,仙霞新村街道通过安装照明、摄像头等安全及网络设施,打开了这片秘境之地从而形成环形步道。如今,原本互不相通的公共区域连通了起来,称得上“处处有风景”,非常有趣。
与“艺术墙”面对面的是一个综合长者日间照料、长者助餐、社区幼托、咖啡馆等功能于一体的无忧谷“虹旭乐邻坊”。这里主要由党建咖啡、长者助餐、老幼照护服务三大功能区域组成。党建咖啡区是以红色文化引领的新文创区域,也是仙霞新村街道的一个在职党员报到站,除了提供日常喝咖啡的场所,还承担了提供社区居民自治活动场所的功能。长者助餐区以解决虹旭居民区及周边社区老年人的用餐为主,结合虹旭“乐享e家园”智慧化平台,提供线上点单、送餐到家门口的服务。老幼照护服务区域则是为了促进社区内家庭关系的和睦融洽,开拓了向社区居民提供各项家庭服务的区域,包含了长者日间照护、喘息式幼儿托育,家庭生活教育等多种服务,通过盘活社区闲置空间资源完美解决了老小区居民对于苦于没有活动休闲空间的痛点。
不只如此,建成开放3年的生境花园也在此次“无忧谷”改造中破墙而出,与“无忧谷”完美融合,并且正在滋生出生境花园的2.0版——秘境花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更多尝试和探索敬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