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建议征集|“宁来说”议事坊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可持续发展”圆桌会议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4日

“宁来说”议事坊

长宁区不断深化“宁来说”议事坊征集品牌建设,以“全领域布局、全过程参与、全流程办理、全方位宣传”健全完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体系和机制。自2019年起,区内积极探索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高度复合利用,着力打造城市“生境花园”,至今已建成27个生境花园,建成总面积1.87万平方米,成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目前,生境花园已在区内形成一定规模,但在后期运维管理阶段仍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难以长效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自然教育、活动休闲等功能。如何巩固生境花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水平提升的成果,更好守护这片“城市生态绿洲”?长宁区聚焦生境花园后续运维管理难题,开展人民建议专项征集活动,广泛汇集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和基层经验,努力提升人民建议征集的参与度和有效转化度。

图片1.png

近期,“宁来说”议事坊在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居民区的“无忧谷”举办了2025年第一场市民圆桌会,聚焦生境花园“可持续发展”召开人民建议征集座谈会,居民代表、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与政府职能代表在此齐聚,共同为破解生境花园建后管养难题建言献策。

社区踊跃建言献策

座谈会上,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率先发言,她以虹旭生境花园为例,分享了运维实践中的酸甜苦辣。这个占地从400平方米扩展至2500平方米、从1.0版向2.0版迭代升级的社区生态空间,建成后经历了雨水淤塞、桑树倒伏、植物群落演替等挑战,也摸索出生境花园主题日、社会资金赋能等特色做法。吴红萍建议,要从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社会赋能三个维度着手,不断激发生境花园的生命力。通过党组织发动党员、楼组长组建生境花园管养队伍,带动更多居民参与日常巡查养护。搭建社区与职能部门、高校团队、企业等社会力量对话合作的平台,建立资源对接机制,形成生境花园长效运维的多元资源网络。

图片2.png

多位社区居民志愿者结合运维经历踊跃建言。“生境花园管理志愿者多是小区退休居民,面对植物季相更替监测、外来物种防控等专业管养领域常感到力不从心。”这些志愿者们建议,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定期培训、专项培训,提升志愿团队的专业性。常馨生境花园志愿服务队队长周其云坦言“要管理维护好生境花园很累,但乐在其中”,他建议要健全志愿服务队伍的激励机制,激发长效的内生动力。同时要有“生境共建”的概念,加强社区之间、生境花园之间资源共享、经验共鉴,群策群力,把生境花园建设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链接、和谐共处的宝贵场域。其他居民也纷纷建言,从链接社会资源、扩大经费来源、生境花园理念宣传等方面提出一批“金点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