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新村街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6日

    习近平总书记5月21日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信中总书记还特别提到,他想起五年前和大家交流垃圾分类工作的情景,大家热心公益、服务群众的劲头让自己印象深刻。同时,他也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仙霞新村街道迅速组织党政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在街道党工委学习讨论会上,仙霞新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夏俊祺首先专题传达了有关习近平总书记给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的重要精神,以及市委、区委主要领导对贯彻落实回信精神的指示要求。

随后,街道党工会委员们立足本职岗位,围绕近年来街道垃圾分类工作交流畅谈工作体会

街道党工委书记 高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加强对照检查、系统思考、落实措施,从思想认识、宣传发动、责任落实、执法监督上系统推进。大家不能丢掉长期以来垃圾分类的好做法、好习惯。小区物业垃圾分类管理的托底责任要切实落实。

其他党工委委员也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垃圾分类工作回信的重要精神,结合大兴调查研究,组织辖区各单位、居民区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优化管理措施,把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常态长效落实到位。同时,加强宣传和舆论正面引导,把宣传氛围营造起来,志愿者作用发挥起来。

同时,街道组织垃圾分类志愿者开展多场专题学习,激发垃圾分类工作持续落实的内生动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贡献力量。广大干部、社区志愿者、城乡居民纷纷表示,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

上海市劳动模范、长宁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仙霞新村街道党工委委员、仙逸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杨家生:

    仙逸居民区共有3400户约7千实有人口,小区共有生活垃圾厢房12个,是仙霞辖区内居民人口最多,厢房个数最多的小区,记得2019年年初,刚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时难度很大。通过建立志愿者上岗制度、居民区社工包块值班巡视制度、物业管理员检查制度、垃圾厢房管理员考核制度等制度,充分发挥在册党员、在职党员、居民骨干的带头作用,同时把垃圾分类工作与美丽楼道、低碳社区结合起来,一步步做下来,居民都很自觉,这几年小区环境有了很大提升,楼道变干净了,天热的时候也不会再有各种异味或者蚊蝇乱飞。第一时间学习了习总书记给垃圾分类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让在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们备受鼓舞,小区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做好做实做细,更需要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进一步改善小区环境面貌,为创造美丽小区而努力。

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市人大代表、市劳动模范、市最美社工、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吴红萍:

    虹旭居民区是由4个不同类型(售后公房、系统分房、老旧商品房)的老小区组成,共有居民1220户,常住人口2500人。垃圾分类看似是小事,实则一头牵着民生,另一头连着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向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勉励大家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提出了新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指明了方向。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好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从2018年初开始垃圾分类到如今,我们居民区的垃圾分类习惯已经养成,现在虹旭小区的居民破袋率就高达95%,垃圾分类准确率为9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0%左右。作为最早实行起垃圾分类定时定点的居民区,虹旭居民区在党建引领下,攻坚克难,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党员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吸引更多的居民参加垃圾分类志愿者,通过瓶子菜园、蚯蚓堆肥塔、湿垃圾堆肥桶、生境花园种植来让居民感受到垃圾分类给小区带来的变化。在虹旭居民区,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一种新风尚,不仅改变了小区的整体环境,还提升小区居民的文明素养,最关键的是垃圾分类成为了居民睦邻友好的桥梁,既能增加小区“颜值”、又能提升社区“气质”,使群众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宜居舒适。推行垃圾分类,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引导居民践行垃圾分类理念,有助于促使居民养成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方式,进而提升居民文明素养,推动城市整体文明建设。

茅台花苑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 赵昀

    茅台花苑小区是建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小区电梯房。对茅花小区居民来说,垃圾不进电梯、不用拎下楼,直接从楼上管道井垃圾投放口丢到楼下箱房是小区最大的便利之一。对配套高层管道井垃圾投放的小区来说,推进垃圾分类的难度不一般。在封闭管道前,细致地开展好宣传、征询、培训各环节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2019年5月28日这一天对我来说记忆犹新,使用了26年的12根管道井全部封闭,并第一时间完善管道井封闭后硬件设施配套,这块闲置的空间变成了小区的一道风景线,居民将家中闲置花草拿到了大楼公共区域内,把生活的气息也一并带到了大楼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垃圾分类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后,大受鼓舞,我们将继续推行垃圾分类,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全力以赴、真抓实干,深入细致的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大力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日常生活习惯,激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参与热情,让垃圾分类新时尚进一步深入人心!

威宁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顾雪芳

    威宁小区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共有居民1912户,常住人口4970人。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让垃圾分类迈入“硬约束”时代,垃圾分类工作正受到来自全社会的重视。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但追本溯源,培养巩固居民思想深处垃圾分类意识,投入垃圾分类行动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不忘初心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学习了习总书记给垃圾分类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后,居民区形成了党建引领、居委协调、居民自治、物业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把广大党员、居民骨干、垃圾分类志愿者、小区居民拧成一股绳,紧紧团结在一起,毫不松懈地继续保持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质量,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调研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和成效。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持续用力抓好教职工和师生的习惯养成,积极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校园垃圾分类不仅前端要提升师生教职工垃圾分类的意识,中、后端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的支撑,做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同样关键。自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各部门、学院的支持配合下,后勤结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要求,建章立制、科学规划、建立了工作“日巡日检”、管理“定网定格”等机制,建设“湿垃圾处理装置”,设计“垃圾分类第一课”视频微课程和“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体验区”,和人事处、工会、学工部等部门联手将垃圾分类专项知识融入劳动教育、新生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内容。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荣获“2020年度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优秀校区”荣誉称号。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单位、企业等发挥统筹引领作用,也需要居委会、志愿者、行业机构等密切配合和主动参与。我们要把垃圾分类与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治理,党员干部带头,志愿者作示范,引导更多市民自觉践行,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抓牢垃圾分类这件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提升工作水平的生动实践,把上海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下一步,街道将持续不断巩固提升垃圾分类成果,探索分类新路径、新思路,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垃圾分类精细“管”、精细“分”:

1凝心聚力,全面提升长效管理时效落实。加强小包垃圾专项治理,定期开展垃圾分类执法检查活动,结合“美丽家园”、“精品小区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重点工作,对标测评要求,积极提升居民区和单位达标率

2补齐短板,加快推进提升配套设施建设。根据《垃圾房技术要求》等地方标准,推动一批老旧破损、功能不健全的生活垃圾投放点升级改造。同时,加快垃圾厢房标准化改造,按时完成“沪上回收”等标识物更新工作。

3规范完善,不断提高可回收管理水平。通过推进可回收物中转站建设,结合日常宣传引导,实现居住区“有偿回收”服务全覆盖,提高居民对可回收物服务的满意度和知晓率。

4宣传培训,保持全街道垃圾分类良好氛围。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