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自然课堂 | 我在花园修生境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8日
从强风到暴雨,在过去的9月,接连两个台风登陆上海,吹倒了虹旭生境花园中最久的居民——大桑树。树下的池塘失去了防止富营养化的荫蔽,鸟类失去了食物的来源,小松鼠失去了活动的通道,居民失去了与自然良性互动的中介……
近日,长宁实验小学“智能低碳”、“智趣本草”、“海绵城市”、“OM挑战赛”科学社团的部分“小脚丫”们受虹旭居委会和厚乐柏安社区营造中心的真挚邀请,怀抱着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敬畏,前往虹旭小区参加“我在花园修生境”生境花园社区协商议事会,围绕“救治桑树”展开讨论,力求用小小的智慧为居住和生活注入灵动活力,为适应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科学社团的老师和同学们关注到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在朋友圈发起的求助,在出发前的一周,各个社团的“小脚丫”们化身为“环境专业学者”“生物专业学者”“园艺师”“艺术家”“手工匠人”等,用稚嫩的设计草图创想了各种“救治桑树”的办法,坚持审美与功能齐备,效果与成本兼具,力求用意匠表达自然,用精工还原自然。
活动现场,虹旭生境花园设计师康晏和大自然保护协会上海项目总监俞霖琳首先通过科普课堂,向科学社团的“小脚丫”们介绍了大桑树的重要生态价值和有意思的生境花园。
满心好奇的“小脚丫”们亲眼目睹了大桑树受创的现状后,围绕“桑树伯伯的未来”这一主题,展开了“倒下的大桑树扶还是不扶”的辨证讨论、对大桑树保护的畅想,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活动最后,专家为“小脚丫”们布置了一个小小的科学长周期作业——观察生命的变化,同学们在学习了桑枝修剪和水培的方法后,带着大桑树的小枝丫回到学校,迫不及待地开启了科学实践,期待桑枝尽快长出新根。
让科学社团活动穿梭于生活,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融通联动的科学教育大环境,如实呈现生活场景,引导“小脚丫”们关注校园、家庭、社区发生的事情,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科学实践中将“生活中的自然课堂”情境教学设计见之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