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城市建设中的社区参与”,论坛嘉宾有话说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02日
关于“人民城市建设中的社区参与”,论坛嘉宾有话说
近日,“人民城市建设中的社区参与”圆桌论坛在新华·社区营造中心顺利举办。新华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朱强华为论坛致辞。
论坛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唐有财教授主持。嘉宾们分别围绕如何实现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落地实施工作、如何促进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新华社造中心如何更好运营实现共益等议题进行了分享和探讨。
新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岚: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作为全市首家以社区参与式共创为主题的社区公共服务空间,是街道在社区创新治理中的又一次尝试与探索。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将这里打造为居民意愿的汇集地、专业力量的聚集地、治理方式的策源地、青年群体的活跃地和美好生活的承载地。
大鱼营造创始人何嘉:
社区营造中心目前正在定位和开展的工作非常契合人民城市建设所倡导的“五个人人”的目标。希望在这个空间和平台上,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舞台,人人都能有效参与治理、协商议事,共同探讨社区规划。而大鱼营造要在其中扮演好中间的协同者、行动的支持者的角色。
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处杨嘉敏:
今年10月,市民政局发布《上海市参与式社区规划导则》,希望通过后续推广与落地进一步传播“参与式规划”的理念,加强“参与式”理念对于日常治理行为的指导。同时,将在现有的参与式规划机制中引入法治元素,将协商之治与规则之治相结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处余艺贝:
从全市调研情况看,当前社区志愿者普遍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社区参与老龄化凸显。因此社会组织要进一步发挥“助推器”的作用,有效激活基层治理活力。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吴同:
调研显示,绝大多数青年人是愿意参与到社区中的,但实际参与度却非常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区对青年人不够友好以及缺乏与青年人相关利益链接机制。社区应当建立符合青年特点的从参加-反馈-再到参与的机制,要青年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更有获得感。
联劝基金会项目官员毛帅:
青年群体并不是不愿意参与社区,而是目前社区给青年提供的参与方式、服务内容、载体空间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新华路街道愿意开放公共空间用于支持青年人做创新实践,是一种非常有益和积极的探索。
正荣基金会俞鸿钧:
青年人在社区的身份是多元的,需要类似社区营造中心这样的枢纽型机构,帮助青年从因“趣缘”而联结在一起的共同兴趣爱好者转变身份,变为社区公共事务的共同参与者。这类社区枢纽型机构是社区所需要的,也是社会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上海普陀区邻享家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张琳玮:
走访了那么多社区后发现,社区治理的好不好与居民区书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息息相关。优秀的居民区书记一定非常善于动员群众力量,组织群众共同参与。我建议要从居委会工作人员招聘、社区工作者培训管理等源头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组织动员能力。
上海市金源方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德杰:
大量的利益问题将成为未来社区治理的主要矛盾,而社区营造则是一种实现权利再平衡的方式。尤其要引导居民以法治思维建立规则意识,通过协商式的民主参与实现居民意见的统一和利益的动态平衡。
美好家园行动者代表薛阳:
对于青年人而言,社区参与是一种在服务中收获的过程,青年人凭借自身的能力解决社区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收获了专业上的锻炼,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特定空间的存在感。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陈沁:
以趣缘建立关系纽带,从而找寻个人兴趣与社区治理的平衡点可成为动员青年社区参与的突破口,不同于过去以问题“调动”资源的被动型参与,此种模式有利于培养一种将自身需求“自动”联系社区需求的积极型参与。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露荞:
未来社区营造中心建设,一是要丰富社造活动的多样性,实现全龄友好的社区参与;二是要探索资金来源的多元性,在政府扶持外,尝试引入公益资源或社会资本以实现自我“造血”;三是推动组织框架的弹性化,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调整组织形式以实现更好地动员参与。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共建仪式
论坛活动上,新华路街道、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劝基金会、大鱼营造、上海金源方程律师事务所五方代表签订了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共建协议。本次五方共建主要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在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等方面学科优势和研究力量,发挥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在资源募集和社会动员方面的资源,发挥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在社区营造、社区参与方面的专业能力,依托金源方程律师事务所在基层法治建设,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法治专业特长和实践创新经验,共同推进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建设。根据五方共建协议,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将打造成各类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发布平台、社区参与的演习所、产学研合作基地、社区治理和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路演中心,未来将定期举办社区治理创新的论坛和沙龙,积极赋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