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社区工作室直接“接单”,守护居民“头顶上”的安全!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城管社区工作室一直以来都是发现问题的“前哨站”,也是化解矛盾、守护安全的“桥头堡”。连日来,长宁城管执法中队依托城管进社区工作机制,发现、协调并依法拆除居民区违法建筑,及时消除了居民“头顶上”的安全隐患。
近日,某小区一处住宅窗外存在一个玻璃构筑物,底部的水泥板已明显开裂破损……此时,在社区巡查的天山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安全隐患,第一时间开展立案调查。
“这不是我们搭的,翻新一下,没问题吧?”
“您这处违建已危害到了公共安全,必须尽快予以拆除,即使翻新也视为新增违建,同样必须拆除的。”
原来,该户居民想趁着该小区精品改造的机会,将前业主搭建的防盗窗重新更换。对于执法队员的普法教育,该户居民起初并不理解。
多次登门普法、开协调会,执法队员认真倾听居民对采光与安全的忧虑。为了找寻突破口,执法队员找到了本市近期高空坠物事故案例,并联络其家人共同劝说,为当事人算清“经济账”与“法律账”。
法律的权威与执法的温度,在情理与法理的交汇点凝聚成共识。执法队员表示,从立案到居民同意助拆,再到问题的解决,仅用了一周时间,这离不开城管与社区“三驾马车”等多元力量的配合。就在业主签订助拆协议的当天,执法队便安排专业拆违队伍迅速进场,为社区安宁筑牢底座。
前几天,面对辖区的一处违法搭建问题,周家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坚持“法理兼顾、民生为先”的原则,依托城管社区工作室平台协同发力,让公共空间恢复了原本的样子。
经投诉人反映,某沿街商铺的窗外平台距离自家窗户仅一步之遥,平台上不仅长期搭建着一个落地遮阳棚,还堆放了冰箱、盆栽等杂物,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对住户的隐私和安全产生了影响,强烈要求拆除。
据了解,该遮阳棚是店铺产权人于十几年前搭建的,于是,一方面执法队员与房东、租赁商户多次沟通,耐心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告知其违建不仅严重妨害相邻关系,且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居委会干部和物业工作人员耐心劝解当事人,又多次上门与投诉人深入沟通,缓解双方的对立情绪。
经过执法队员耐心细致的普法宣传,房东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之处,但因人在外地,请求执法队协助拆除该处违建。
在拆除过程中,执法队安排执法人员全程在场监督,要求专业拆除队规范作业,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房屋主体结构及周围设施设备的影响。
反应迅速、处置果断,周家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依托城管进社区机制,与相关部门联勤联动,高效拆除违建,获得了群众认可。
终结天井违建“拉锯战”,仙霞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发挥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接地气的特点,成功处置一起天井违法搭建行为。
据了解,从今年7月底开始,执法队员就接到了某小区一楼住户在天井内搭建玻璃雨棚的投诉。接报后,执法队员第一时间到场检查,经现场测量,确认该雨棚面积较大,且未取得合法审批手续,构成违法搭建。
经过普法宣传教育,该业主于半个月内自行拆除,没想到,违建拆除后,该业主于8月8日、8月13日两次重新搭建,造成了“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反复局面,导致邻居关系跌至“冰点”。
首先,城管社区工作室联络员采取柔性执法方式,有效缓解了投诉人的抵触情绪,又多次联合居委会干部及民警上门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坚持从法律、道理和人情多个角度出发,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与《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的相关条款,明确指出了违法搭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及安全隐患。最终,当事人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承诺不再实施违法行为。
“力量下沉、服务前置”,城管社区工作室制度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解决社区治理中的实际问题。如今,城管社区工作室在社区直接“接单”,并高效链接多方资源迅速解决民生痛点难点,实现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转变,越来越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