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沙龙:民间戏班在社区里活下去 发布时间:2013-08-06

  社区里的戏曲社团,多半是票友性质,不指望盈利,甚至还愿意倒贴。但是真正注册了公司拿到演出证的民营剧团,就必须得考虑生存问题了。我们找到了两个不同的民营曲艺团体,他们靠本事吃饭,摸索着各自不同的生存路径,以他们的方式,传承着传统文化。
  ■田耘社相声班,组建于2004年,每周六在长艺相声茶馆演出
  长艺茶馆在长宁区文化中心里,能容下一两百人,门口贴着田耘社班主赵松涛的海报。听众里中年人居多,有带老人的,也有带小孩的。演出还没开始,前面的位置已经坐满了人——茶馆听相声不对号入座。后台,赵松涛和搭档高瑞的长袍还搭在椅子上,他们俩是压轴的,最后上场。换好衣服的几个人闲聊着,告诉新来的主持人到哪段该请演员返场。
  演出开始,场子灯暗了,传统段子大人听得有劲,拍手叫好;孩子们倦了,讨了手机、iPad玩;也有铁杆粉起哄接下茬,“啊!错了吧? ”
  相声散场,赵松涛和高瑞站在门口送客,抱拳拱手,对每位观众都道声谢。这可能是老礼儿,只是现代人都不记得了。赵松涛说,这些观众,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田耘社有过很多前身:尚海曲艺之友社、弘春社等,这些名称是创始人赵松涛琢磨出来的,也是对生存方式的探索。2009年,赵松涛注册了文化公司,相声演出开始步入正轨。
  赵松涛今年35岁,16岁那年在电视上看到侯宝林先生的演出,一下子迷上了相声。入伍后,部队里有自习室,别人复习准备考军校,他捧着新华字典和中国相声史,自学相声。有一回部队派他去学驾驶,封闭式训练,赵松涛在小便池里看到一张报纸,上面有篇文章讲相声现状。他蹲在那儿看完还舍不得走,干脆找根棍儿挑到水池里荡一荡,晒干,再荡再晒,直到没味儿了,再剪下文章来收藏,到现在,这篇厕所里拣来的文章,还在他家里。2004年,赵松涛开始组建团队,专职说相声。 2009年注册了文化公司,现在团队里有4人专职,其他都是兼职。
  赵松涛说,“我喜欢在舞台上的感觉。在上海这么多年,一直在追梦,这个过程不易,但我也很享受。我没什么管理经验,很多次出现拮据,2009年外聘演员,管吃管住发工资,压力非常大,几乎撑不下去。现在改了,演员没有固定工资,主要靠演出费。现在演出费还可以,1999年时,35块钱一场我也演得挺高兴。未来公司运转好了,有望实现保底工资加上演出提成。 ”
  说起曲艺难做,赵松涛说,相声一定得接地气,入乡随俗。想当初,说相声的是拿石灰洒个圈,四面围着人,后脑勺都得有戏,只有四面有戏人家才能服,才挣得来钱。现在都是舞台演出,一张脸给观众,只要一面有戏就行,比起当年的前辈,幸福多了。
  田耘社说的是传统段子,赵松涛觉得,传统的东西有内涵,一首定场诗,听上去像顺口溜,但细一琢磨,都是字头咬字尾,文字的趣味性便体现出来了。他觉得,虽然传统文化不如流行文化来得火,但也不是没人关注。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返璞归真。
  听听年轻人怎么说
  归晗和赵维学是新近加入田耘社的“旁听生”,两人都喜欢相声,上大学时就搭档说相声。后来归晗毕业到了上海工作,赵维学考研究生到了上海,又凑一块了。还是喜欢相声,在网上查到了田耘社,就想跟着学。现在每逢有演出,他们就来捧场、打下手,看看演员们怎么默词儿、对活儿,怎么即兴创作。他们希望有一天能站上田耘社的舞台像模像样说一段。
  ■上海佳好艺术剧团,2002年创立,主要做公益演出
  打浦桥社区文化中心外面,贴着密密麻麻的社区演出排片表。佳好艺术剧团每个月在这里有一场公益演出,以滑稽戏为主,兼有沪剧、小品、相声等。演出这天下午,离开场还有半小时,老社区的人们已经摇着扇子、拿着毛巾陆陆续续坐进来了。
  演出厅舞台很大,只是没有专门的化妆间,也没有后台,左右两个小候场室里堆满了道具,仅能容身。演员们干脆就在观众席上找个地方坐下化妆。因为没有后台,演出时,换场的演员就绕着观众席走一大圈,从一边到另一边去候场。
  节目都是老人们爱看的,听到噱头,老人们也会哈哈大笑。只是他们习惯了观看,不太愿意互动,主持人与台下搭话,没什么回应。
  佳好艺术剧团是个民营剧团,团长赵建新是上海滑稽剧团退休演员,退休之后,接手了弟弟创办的佳好剧团。佳好的演出大多是公益场,配合法制宣传、科普宣传、交通安全宣传类的专场演出,也有学生场。今年上半年,佳好已经演了100多场。而去年全年,他们的演出总数是280多场。
  佳好的排练基地也在打浦桥社区文化中心,健身房的楼上有个阁楼,佳好的团员们在里面字正腔圆地念台词,也不会干扰到谁。排练基地是社区免费提供,而佳好在社区的表演也是纯公益场,不收一分钱。
  赵建新说,佳好团里专职的演员有十几个人,其中有从滑稽剧团退休的,有舞台表演经验的,也有兼职从事滑稽戏演出的爱好者,还有戏校的年轻人。因为不是专业院团,演员不发工资,只拿演出费,排练费用只有一点饭费加车费。 “我们一场演出的出场费一个人也就两三百元。对于老演员来说,就是发挥自己的余热。对于年轻人来说,一起排练演出,也能有个提高。 ”因为参加的大多是公益演出,有时候,佳好能拿到一些政府补贴。 “不过要求还是很高的,在评奖、节目招标的时候,民营院团与专业院团是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的。 ”
  “我们经常搞集体创作,有什么演出需要,就坐下来一起喝茶,大家想点子,集体创作集体排练。 ”除了滑稽小品,这些年,佳好剧团还有独立创作的大戏《房产证风波》、《大地在呼唤》、儿童剧《望子成龙》。赵建新说,他们会一直做下去的,因为市民文化这一块越来越受重视。在演出过程中,他们发现,除了滑稽戏,观众也喜欢沪剧,现在佳好剧团也参加沪剧沙龙、排练沪剧小品,照顾观众的不同需求。
  听听年轻人怎么说
  业余时间参与佳好剧团排练、演出的何君慧,是上海滑稽剧团的年轻演员。何君慧说,她参加佳好,是看重这里的公益演出氛围,这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尽管在大剧场里也有演出,但毕竟普通市民去看的少,像这种家门口的演出,还是很受老百姓欢迎的。
  现在,何君慧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舞台表演。说起滑稽戏的传承,她告诉我们,“以前学艺是要偷师的,师傅根本不教,就靠自己站在台边上看,琢磨门道。那时候,师傅靠本事吃饭,如果把技能传授给徒弟了,师傅就没饭吃了。现在不同了,老师上课都是倾囊而赠,恨不得把他的本事全教给我们。 ”何君慧说的这种变化,可能是传统艺人心态的变化,也可能意味着整个业态在变化。
  结语:把传统留到未来
  日前,文化部出台方案,保护扶持地方戏曲剧种。在这份扶持计划里,这样描述传统戏曲的现状——因为观众减少、市场萎缩,保护迫在眉睫。据统计,1983年全国共有374个戏曲剧种,到2012年已经减少到286个,其中,74个剧种只有1个职业剧团或民间班社,面临“团散剧亡”的困境。与其说这是一份扶持计划,更像一份告急书。
  戏曲曾经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祖辈,十有八九还能哼上一段。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没什么消遣,看戏听曲就是闲暇生活。为什么相声里有那么多京剧的段子,因为在相声发展最快的那些年里,京剧是最流行的文化元素。现在,那样的生活早已远去。失去了生存土壤,地方戏曲被列入保护名录是迟早的事。
  我始终觉得,文化这东西强求不得,喜欢就是喜欢,没人喜欢了,自然就衰落了。然而,文化的规律又不那么简单。尽管观众主要是中老年人,但是在这次民间戏班寻访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喜欢传统戏曲、传统曲艺的年轻人,问起他们对戏曲前景的看法,都答得淡定从容,“传统自有传统的魅力”、“人到了一定阶段,是会返璞归真的”。这些人,证明了传统的影响还在。
  没有演出指标、没有生存压力,纯粹把戏曲、曲艺当爱好,这是一个走向;另外一个走向是市场化的,真的靠演出养活自己,这是民营院团的努力方向。说相声的赵松涛说,他想通过茶馆里的演出,让相声成为一种消费方式。昆曲小生张军在朱家角演实景《牡丹亭》,也是培养受众对昆曲的需求。要传承,先得生存下去,这也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
  其实,比起古人,我们已经可以依仗现代技术,保留、修复很多传统曲目、剧种,使之不至佚失。这件事的重要性在于未来。流行风潮几十年一轮转,让这些东西活着传承下去,还真说不定以后它们究竟是出现在博物馆还是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