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强化创新策源功能 擦亮“硅巷”科创地标丨媒体视野中的长宁 发布时间:2025-07-07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7月7日,解放日报特8版刊登了《长宁 强化创新策源功能 擦亮“硅巷”科创地标》一文。着重介绍了长宁是如何把握“科创回归都市”的机遇,擦亮“上海硅巷”科创地标,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跃升,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海粟文化广场
西井科技,首家在全球范围商业交付无人驾驶车辆及系统超过数百套规模的公司,其产品和服务已落地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6月携智能重卡“双子星”亮相荷兰鹿特丹;
黑湖科技,三名留学海归创办的工业互联网企业,目前其生产管理软件国内市占率已排名第二(仅次于西门子),正向着“用数据驱动工厂内和工厂间高效协作”的愿景全速前进;
嬴彻星创,成立于上海的重卡自动驾驶技术和运营公司,今年1—5月营收同比增长115%,在上海长宁布局了重要的研发及运营“双中心”,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三家企业都位于长宁区,他们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长宁巩固“数字长宁”优势积淀,打造生产性互联网平台,着力发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特色新产业的积极成效。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更是迈向“十五五”的关键之年。站在新征程的起点,长宁区将持续积极把握“科创回归都市”的机遇,擦亮“上海硅巷”科创地标,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打造三生融合“硅巷”街区
2025年是“上海硅巷”三年行动方案的收官之年。“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作为“科创中国”长宁试点区域,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历史积淀丰富,毗邻苏州河,交通路网密集便捷。近年来,“硅巷”范围内愚园路、武夷路等风貌道路建设成效显著,长宁区借此契机,重点打造了“硅巷NO.1”、“硅巷创客厅”、新象限·武夷、翡悦里等科创及文创空间,汇聚了黑湖科技、西井科技、矽睿科技等一批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
新象限·武夷园区
结合中山公园中央商务区建设整体方向,长宁区正大力推动城区焕发生机活力。
优化核心载体布局,拓展产业承载空间,推动辖区内众创空间的多点联动发展。目前,“硅巷创客厅”已入驻企业10余家。同时,长宁区持续跟踪推进宣化路288号、新联纺地块、愚园路1395号上海电气、昭化路148号上海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百空间·湖丝栈”、汇川路地块、华宁国际广场等重点空间资源的功能改造及转型升级,加强空间集约利用和资源要素聚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谋求崭新的产业空间。
科创街区的公共空间都有利于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开放、流动、功能融合也是科创街区区别于传统园区的主要特征。
因此,在科创孵化方面,长宁区积极推动“硅巷”街区范围内现有的多媒体产业园、新微智谷、联通国际创业中心等创新孵化器加快建设。其中,中科新微科技园专注孵化AI、物联网、信息技术相关企业;多媒体产业园为单体面积最大的孵化园区,于去年被认定为上海长宁留学人员创业园。
“上海硅巷”科创街区
截至目前,“上海硅巷”街区内有5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120余家人才服务机构、3家知识产权领域专业服务机构、20余家法律服务机构、12家市级和区级学协会以及8家其他服务机构。此外,街区内还有中国科学院双所重点实验室18家以及德必易园、创邑SPACE、愚见等文创园区。
通过进一步加强“上海硅巷”品牌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长宁区正在此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新双创街区,吸引更多科创人才集聚“硅巷”,具体包括——
深化“硅巷”品牌活动,持续擦亮“硅巷早餐会”品牌,发挥各类平台资源和智库作用,搭建政企沟通桥梁;
推动各类空间无缝衔接,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更多元的科创载体、更丰富的生活情调、更广泛的社交圈和更高频次的信息交流机会;
构建孵化服务体系,联合华泰创投、新微科技集团等具有行业优势和影响力的特色企业,探索建设“创新孵化平台+创业导师团”服务体系;
拓展国际交流平台,举办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上海硅巷”创新说、“上海硅巷”公开课等系列科创活动,持续增强街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平台机构创新持续发力
数字长宁
得益于“数字长宁”20余年的发展,近年来,长宁区软件信息服务业、物流供应链产业在区域内成长集聚。其中,一批拥抱前沿科技、具有硬核技术的创新型企业,近年来围绕“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加速发展,涵盖与智能网联、产业互联网相关的“AI+”、集成电路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产业、新赛道。
其中,新微科技集团打造了包括中试研发、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上市服务、兼并收购、股权激励等在内的八大转化环节及创新生态,覆盖了从科技研发、工程转化到产业化的完整转化链条,打通了科技从“样品”“产品”到“商品”的转化全流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以硅族材料研发制作为主,东华大学深耕新材料研发、时尚科创等优势领域,已成立独立建制的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
产业互联网领域,长宁区重点打造细分赛道产业互联网企业集群,不断丰富“AI+”产业应用场景;发展集成电路细分赛道的未来产业,瞄准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智能传感三大产业方向,做优做特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等前端环节,加快培育未来产业集群。
作为芯片传感器企业的代表,上海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经历了多代磁传感器的设计开发,实现了“单芯片集成磁传感器”系列产品,达到微型化、高性能与低成本,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产传感器的空白。2020年上市至今,该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连续实现年生产总值上亿元的佳绩。
长宁区还重点聚焦突出科创服务的策源转化功能,把孵化器服务贯穿科创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目前,区内已形成一批一流的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平台以及招投联动项目,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优质项目加快落地。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先进无机材料概念验证平台围绕生物医药、复合材料、能源环境、半导体器件等四大方向,构建了涵盖“价值筛选—技术验证—测试验证—商业验证—场景验证(上半场)—产业落地—场景验证(下半场)”的六大核心能力。平台制定了具有鲜明材料产业发展特色的概念验证方案,把成果转化嵌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孵化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之中。
“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由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建设,聚焦集成电路领域科技成果在集成电路制造、商业航天、智能汽车和生命健康等产业方向上的应用创新,开展成果转化之前的技术概念验证;协同整合体系内的产业链资源,为成果对接合适的应用场景,加速产品从“概念”到“市场”的转变。
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涌现
在“核心技术+行业落地”的双轮驱动下,长宁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构成了智能制造、智能芯片、娱乐应用等多个高影响力产业集群。
核心技术方面,近年来,长宁区在算法、模型等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投入,全区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在全市前列,展示了区域较强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基础。行业应用方面,目前长宁区“AI+电商”“AI+机器人”“AI+制造”“AI+金融”“AI+文旅”等细分赛道均有企业布局大模型落地应用,形成梯度发展格局。
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企业,成立于2016年的黑湖科技专为制造类企业提供部署在云端、灵活配置的生产管理软件。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黑湖先后推出三款部署在云端的生产管理软件,即“黑湖智造”“黑湖小工单”以及“黑湖供应链”,打破了大中小微制造企业的内外部信息孤岛,让工厂云端在线,产业链上下游互联互通,灵活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目前,黑湖科技产品已赋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约30个省市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3.2万家制造类企业,涵盖汽车制造、化工制药、家电电子、食品饮料等行业,持续提升中国制造的柔性响应能力。
6月中旬携智能重卡“双子星”亮相荷兰鹿特丹的欧洲集装箱供应链展览(TOC Europe)的西井科技,已形成以WellOcean(海港)、铁路枢纽、陆港、空港、工厂等为代表的大物流领域多场景智能解决方案。通过Qomolo(新能源无人驾驶及智能商用车),西井科技用运力串联起各生产要素的运营与流转,并通过构建Loopo(数字化生产要素流转互联平台),从生产节点、贸易流程等环节,为终端用户创造更高效并可持续的生产力价值。
西井科技E-Truck车队在秘鲁钱凯港
中坚智氪成立于去年10月,核心业务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及其关节模组的研发与制造、人工智能系统集成及海外市场拓展,致力于为全球头部机器人公司敏捷开发最有性价比的执行器。6月30日,中坚智氪中试中心正式启用,首条智能产线工程实现交付。该中试中心是推动机器人产品快速走向应用的重要连接点,具备研发、样品测试及加工生产等能力。
随着具身智能机器人板块入驻虹桥国际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长宁的机器人产业正在实现加速跑。接下来,中坚科技将迁入中坚智氪(仿生机器人)、中坚高氪(智能园林机器人)、中坚坚米(四足机器人)等三大中坚系智能机器人事业部。此外,虹桥国际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将围绕产业上游六维力矩传感器、机器人关节精密谐波减速器、作动器、驱动器和阻力器等优质机器人零部件企业塑造产业集群。
嬴彻科技是2018年成立于上海的重卡自动驾驶技术和运营公司,也是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业务聚焦干线物流场景,其自主研发全栈L2至L4级自动驾驶技术,已经为东风、重汽、柳汽、福田、陕汽等开发了多款量产智能驾驶重卡车型。
截至目前,搭载嬴彻智能驾驶系统的数千台重卡已经在全国超过85%的高速公路行驶突破2亿公里的商业运营里程。企业在细分赛道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90%,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并于今年3月入选上海制造业单项冠军20强。
系统布局生命健康产业
“十四五”期间,长宁抢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两大重大战略机遇,将生命健康产业列入重点产业进行系统布局。五年来,长宁区深入挖掘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潜力,重点推进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场景建设,已集聚赛傲生物、丹纳赫、上海市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产业能级和标识度不断提升。
赛傲生物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以突破性细胞治疗药物研发为核心的国际化生物医药企业。公司聚焦干细胞与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前沿创新,致力于全球首创新药开发。由赛傲生物自主研发的人羊膜上皮干细胞(hAESCs)注射液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成为全球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hAESCs治疗产品。
作为中国细胞治疗领域的领军企业,赛傲生物先后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公司汇聚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建立了符合国际GMP标准的细胞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在上海、北京、广州、重庆、徐州等地布局现代化细胞制备中心及细胞组织库。
上海市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是由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血液中心等机构共同出资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上海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企业累计获得覆盖干细胞全产业链的核心专利技术99项,为干细胞领域的创新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技术自主化率达100%。
上海市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首创了-196℃深低温干细胞冻存技术体系,冻存5年后细胞活率远高于国际标准,率先实现干细胞长期储存零风险、高活率技术突破,有效保障临床移植效果,为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迈向“十五五”,长宁区将持续放大“虹桥之源”“数字长宁”等核心品牌优势,积极服务长宁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且实力强劲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和生态。
资料来源于上述媒体
整理/编辑:竺嘉茹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