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媒体视野中的长宁 发布时间:2025-07-26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7月23日,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近年来,长宁区在强化创新驱动方面,不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3+3”重点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激发科技创新动力,高标准打造“上海硅巷”科创街区;扩大数字发展优势,不断提高数字经济贡献度、增强数字生活感受度、深化数字治理精细度。让我们和记者一起来看,长宁都有什么新气象~
上海加速形成人工智能全链条体系
7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人民日报APP、人民网+APP、人民网报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将人工智能纳入三大先导产业,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加速形成“算力筑基、模型引领、应用赋能”的全链条体系。
在愚园路智慧社区,独居老人通过人工智能语音助手获得健康提醒……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的代码”变为现实场景,正深度赋能上海的城市生活。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会飞的汽车”勾画未来天空之城
7月23日,《解放日报》头版、上观新闻报道:长宁区坐拥虹桥机场、民航华东管理局、空管局、航天九院、飞联网、通航协会等主体资源,当前,正积极承接上海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任务,参股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公司共建“四张网”、筹建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加快推进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探索构建航空、低空、深空立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解放日报》相关报道
上海长宁:携手共建新型航空器适航审定能力体系 打造低空经济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
7月23日,中国证券网报道:7月23日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上海长宁区抢抓机遇、主动出击,于当天下午顺利举办以“低空聚势 虹桥启航”为主题的专场推介会,旨在提升重点产业发展能级,加速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长宁将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合作,打造低空经济总部集聚区。一是着力推动航空经济从高空往低空延伸拓展,助力上海“天空之城”建设。二是与上海市经信委、华东管理局、虹桥商务区等共建新型航空器适航审定能力体系,建立低空经济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三是深耕营商沃土,以政策创新、资源共享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
一线工人有了“开挂”的底气
7月22日,《工人日报》头版头条、工人日报APP、中工网报道:当前,长宁区正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3个重点产业和3个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面对龙头企业集聚、航空服务与低空经济新赛道日益壮大、“上海硅巷”科创街区蓬勃兴起等的区域经济特点,一支高质量的产业工人队伍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今在长宁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产改”硕果累累,实现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这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必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
《工人日报》相关报道
“它经济”成为商业体发力新“支点”
7月20日,《解放日报》头版、上观新闻报道:西郊百联内入驻多家宠物友好概念门店,为养宠者提供涵盖宠物瑜伽体验、宠物游泳等遛宠休闲方式。其曾是国内第一家开放式花园购物中心,2023年重新开业后成为人宠共融的乐园。同时,西郊百联发布宠物文明公约,要求进入的猫狗是已办理相关登记手续的健康宠物,商场1楼客户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宠物推车、嘴套、牵引绳等。
《解放日报》相关报道
长宁区:将百岁街区打造为吸引年轻人开创年轻事业的理想之地
7月22日、23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早新闻”栏目、阿基米德APP报道:百年武夷路身处历史文化风貌区——愚园路风貌区以南,是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之一。长宁区在推进城市更新中,老弄堂、老洋房、老厂房“长”出时尚园区、新的产业载体。今年,武夷路更新继续,成为吸引年轻人和开创年轻事业的理想之地。
面对复杂且高频诉求 更需“创新+协同+共治”破解
7月23日、24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早新闻”栏目、阿基米德APP报道:长宁区区长刘平7月23日走进本台《2025夏令热线 区长访谈》节目,当起了群众难题的“第一责任人”。针对非机动车乱停放、公共空间不足等复杂且高频的民生诉求,刘平表示,在当下解决个案现象的同时,更需要政府部门通过机制创新、部门协同、多元共治等方式攻坚,找到长效解决方案。
一台冰柜 无声接力
7月18日、19日、20日,《新民晚报》头版、上观新闻、东方卫视“看东方”栏目报道:法华镇路上一台贴着“外卖员自取,免费”字样的冰柜,被太阳烤得外壳发烫,却天天送出贴心的清凉。它“违规”摆在人行道上,却没被拖走,反而像路灯一样被留了下来。留下它的,不只是“东北大板”品牌方倡议的爱心服务,也不只是店主树阿姨自掏腰包,每天三四箱补货,更不只是城管的一句“不让摆就太不讲人性”,而是这三个角色、三种身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完成了一次无声的接力:品牌赠货、小店让利、城管护航。他们把各自的“本职”悄悄向外延伸了一厘米:规则让出一厘米,生意让出一厘米,品牌让出一厘米,拼出的恰是火热的城市里最需要的凉意。
《新民晚报》相关报道
资料来源于上述媒体
编辑:陈 莎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