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条:“高效办成一件事”,群众体验怎么样?丨媒体视野中的长宁 发布时间:2025-08-28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8月28日,《人民日报》政治版头条重点报道了长宁区依托长三角“跨省通办”协作机制,帮助居民和企业解决跨省办事耗时耗力难题的做法与成效。长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文件精神,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服务、提升效能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各项“跨省通办”方案上线,让企业和群众在异地享受更多“同城服务”。一起来看看长宁是怎么做的吧~



     编者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强调推动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常态化实施,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加强部门协同和服务集成。


    在“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的助力下,一件件关乎企业和群众切身权益的小事实现了“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高效办结”,各地各部门也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服务、提升效能的重要抓手。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上海、重庆、江西等地,展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基层常态化推进的效果。


上海长宁区李女士在江苏常州购新房——

    “跨省通办”不动产登记,家门口半天办妥


    上海市长宁区的李女士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买了一套新房,过去得请假、买票、跑100多公里去办不动产权证。“原本以为要花好几个月、坐高铁往返几次才能办好。”李女士说,今年夏天,她在家门口就解决了不动产登记问题,而且只用了半天时间。


    享受便利只因一通电话。李女士拨通了长宁区确权登记中心的咨询电话,工作人员告诉她,可以通过长三角“跨省通办”机制代办。几天后,她带着材料来到登记中心,帮办员华皓靓主动迎上前,从如何在“电子税务局”APP上缴纳税费,到线上提交材料,再到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虚拟窗口办理登记,全程指导。不到半天,登记手续就顺利完成了。“我没想到跨省的事情办起来也能这么省心。”李女士笑着说。


    过去,异地办证是件费时费力的麻烦事,请假、出行、排队,每个环节都让人筋疲力尽。而今,跨省业务在长三角范围内可以做到“就近办”“一次办”。


    这样的变化背后,有一整套跨省协作机制在支撑。长三角“跨省通办”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壁垒,把原本分散在各地的审批流程整合到一张网、一扇窗里。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建立协作机制,从数据共享到业务衔接,都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数据跑起来、材料能流转,老百姓就可以少折腾。”长宁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亦易说。


    依托长三角“一网通办”虚拟窗口,长宁区目前已与468个异地县市区点位建立互通互联。“而且办理事项不断扩容,企业开办、个人社保转移、医保结算等事项均纳入受理范围,涉及市场监管、民政、卫健、公安、退役军人等多个部门。”张亦易介绍。 


    一系列更贴近企业需求的跨省方案也在逐步推进。


    注册在长宁区的挪威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曾经为员工调动的“空档”苦恼不已。外籍员工跨城调动时,必须注销原地的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再到新城市重新申请,整套流程耗时一个月左右。在此期间,员工无法上岗,公司也不能发放工资,身份空窗期给企业运营和员工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和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专班组织了多轮专题攻坚会,长宁区牵头与三省一市人才、出入境部门对接,面对面讨论、反复磨合,最终优化了审批流程。今年6月,首张“快办”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许可证在沪颁发,审批时间大幅缩短,员工实现了无缝上岗,公司业务也实现了正常对接。


    截至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有203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累计全程网办超1483万件。不动产登记、社保转移、企业设立、医保关系转移……通过远程身份核验、音视频交互、屏幕共享,让企业和群众在异地享受更多“同城服务”。



资料:人民日报

编辑:程   前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