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数字、科创、民生全升级……这场发布会解读长宁“十四五”,绘制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23 信息来源:上海长宁

9月23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围绕“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主题,长宁区委书记张伟介绍长宁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长宁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平,区发展改革委主任余双、区科委主任杨建安、区建管委主任黄继平、区人才工作局局长刘于朋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热点问答——

 

聚焦居住环境品质提升,聚焦高品质公共环境,聚焦生态环境改善

 

人民网:近年来,长宁涌现出不少家门口的“好去处”。您可否介绍一下“十四五”以来,长宁区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平:“十四五”以来,长宁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下“绣花功夫”精心雕琢居住、公共和生态“三个环境”,让城区有颜值更有内涵、有“面子”更有“里子”。

 

聚焦居住环境品质提升,持续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早在“十二五”末,长宁便在全市率先完成二级以下成片旧里改造,“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非成套房屋改造,“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小梁薄板房屋、新式里弄房屋分类施策改造,叠加每年滚动推进100万平方米精品小区建设,从“穿衣戴帽换胆改水”到“加绿、加梯、管网入地”等,多措并举推动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为市民幸福加码。

 

聚焦高品质公共环境,精心编织“家门口的好去处”网络。11.2公里苏州河长宁段滨河步道贯通后,华政段滨河空间“一带十点”、中山公园市民园艺中心、梧桐广场等一批特色空间精彩亮相,虹桥公园焕新升级为活力共享、艺术自然的城市公共空间,让市民散步锻炼、休闲赏景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围绕“绿韵映芳华,润泽最长宁”主题,我们绘就“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公园城市生态画卷,新增公共绿地和立体绿化超过20万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园14座,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2%,人均公园绿地7.6平方米,居中心城区首位,使绿色成为城区最动人的底色。

 

聚焦生态环境改善,致力于擦亮宜居城区的生态“金字招牌”。深入实施美丽长宁建设,让长宁的天更蓝、水更清,全区36个河道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同时,在中心城区率先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探索超大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长宁样本,生境实践入选全国生态环境系统交流案例,全国首家社区生境博物馆实力“出圈”。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充电桩示范小区建设数量居全市第一;2021年至2024年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6%,居全市首位,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控制目标。

 

展望“十五五”,长宁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下足下好“绣花功夫”,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改善,让梧桐绿荫更浓、街区活力更足、民生幸福更实!

 

持续加大探索推进力度,努力挖掘数字战略新内涵,加快构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华社:“数字长宁”有20多年的发展积淀,目前,长宁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哪些成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哪些应用场景?“十五五”期间,长宁数字经济将有哪些新亮点?

 

张伟:长宁区作为上海最具互联网基因的城区之一,早在2001年就提出数字化战略,以超前布局的眼光、久久为功的定力,深耕细作20余年,不断擦亮“数字长宁”这张金名片。“十四五”期间,持续加大探索推进力度,努力挖掘数字战略新内涵,加快构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数字经济动能更加澎湃强劲。这是长宁最鲜明的产业标识,当前全区集聚数字经济企业7000多家,税收贡献近六成。其中,核心产业软信服务业,“十四五”前四年,对全区GDP增量贡献最大,贡献率达47.7%。去年,软信服务业营收达2648亿元,规模和增速均保持全市前列。一路走来,从在线新经济、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到消费互联网,我们不断挖掘数字经济新的增长极,培育了以携程、拼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龙头、链主企业,积极拓展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企业发展生动图景。同时,我们以数据赋能新质生产力,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的“乘数效应”。支持区域内产业互联网企业赋能更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虹桥智谷”数字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市场提供算力、网络等一站式数字服务解决方案,为初创企业团队提供最长6个月的免费算力服务资源。通过要素集聚、企业跃迁和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全线升级、全链进化。

 

二是数字生活体验更加多样便捷。在长宁,数字化转型的点滴成果,不仅带来蓬勃的产业,也有序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比如,生活在长宁的居民,吃早饭,可以去数字化智能AI早餐点,买蔬菜,走几步就到家门口的智慧菜场。同时,也持续聚焦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关切,整区域推进“养老院+互联网医院”建设,建成养老领域全国首批、上海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全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多措并举推动科技与生活双向奔赴、“数字化”与“烟火气”共融共生。

 

三是数字治理效能更加智慧高效。“两张网”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我们坚持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牵引,推动构建可感知、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治理“长宁范式”。完成区级数据资源平台项目三期建设,提升信息归集效能,推动公共数据上链、共享、开放。推进37个惠企利民政策服务“免申即享”,强化“好办”“快办”等网办功能。针对数字城建、数字消防、防台防汛等24个实战场景,实现城市生命体征“一屏统览”,数字治理精细化水平稳步提升、城区安全韧性屏障进一步筑牢。

 

面向“十五五”,长宁将继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未来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为全市数字化转型不断探索新路。

 

改革、开放、服务“三管齐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经济日报:在营商环境方面长宁推出很多特色的“牌”,这些“牌”推出后成效怎么样?长宁形成了哪些特色?接下来还有哪些“新牌”可以提前剧透?

 

余双:“十四五”期间,长宁每年都会结合工作实际,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八张特色牌”,涌现了一批全国、全市首创的典型案例,以改革、开放、服务“三管齐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在深化改革上,注重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比如,数字经济是长宁的鲜明特色,我们聚焦数字经济发展谋划和推动改革,组建全市首个服务监管超大型电商平台的专业网络交易市场监管所,构建直播带货全流程智慧监管模式,建设数据创新实验室,为行业发展消除“成长的烦恼”、提供“成长的养料”,有力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再比如,我们成立航空案件审判站,建设全国首个集调解、仲裁、审判为一体的航空争议一站式解决平台,加强航空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当前,我们正在推动营造低空经济发展良好环境,促进航空向低空延伸。

 

在强化开放上,注重与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长宁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新形势下企业积极向海外拓展业务。我们着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作用,持续擦亮虹桥品牌,构建“虹桥出海”服务体系。比如,高标准建设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集成知识产权保护、检测认证、跨境物流等专业服务;创新推出护企发展法治保障服务包,发布长宁护企“出海”法律服务地图,帮助企业更好地链接全球资源、拥抱国际市场。

 

在优化服务上,注重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坚持企业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比如,证照办理效率与企业获得感密切相关,办理速度多加快一天,就能帮助企业多节省一天的成本、多增加一天的收入。这方面长宁一直走在前列,形成了一批领先的经验做法,举一个切入点小、感受度高的例子:饮品类企业开设独立门店办理排水证希望能够简便快捷,今年在市级部门大力支持下,通过“企业承诺+批后监管”方式,实现标准不降、流程精简、时间压缩,既守住排水安全底线,又减轻企业负担。我区一家饮品类总部企业率先试点,企业新开门店效率提高了90%,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在“解决一件事”的基础上,推动“解决一类事”,这种模式已推广到全区饮品类排水证的办理。

 

当前,我们正在谋划“十五五”期间改革任务、开放举措和服务项目,过程中的进展和成效会及时通气,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

 

盘活低效用地,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以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为目标,构建宜居便捷街区、整合利用各类用地,打造可进入、可休憩、可观赏的绿色生态公共空间

 

文汇报:长宁是首个迈入深度城市更新的行政区,近年来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涌现了不少代表案例,获得市民游客喜爱。请具体介绍一下五年来长宁城市更新的主要特点和成效?

 

黄继平:“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制定了第三轮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主要聚焦产业发展、空间环境、功能均衡、美好社区、文化历史、基础服务等六个方面。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结合长宁实际,将更新范围从街面、道路渗透至弄堂、小巷,延伸至桥下、绿地,深入到楼宇、园区,由表及里、以点带面、串联成片,重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

 

生产空间就是要盘活低效用地,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在硅巷地区提出了全要素更新理念,通过城市更新不断盘活存量载体,释放科技创新空间,促进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科创企业、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良性互动。舒适的环境、完善的配套、科创的氛围吸引了一批科创龙头企业的入驻,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集聚,为“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的打造提供了空间保障。

 

生活空间就是以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为目标,构建宜居便捷街区。“十四五”期间,长宁在率先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的基础上,推进“小梁薄板”房屋、不成套职工住宅改造提升,共计15个项目,截至2025年8月底,已完成10个项目,共计2.64万平方米。此外,在精品小区建设中,一体化统筹推进适老化设施提升、绿色节能嵌入、架空线入地、雨污分流改造、燃气旧管更换等项目。

 

生态空间就是整合利用各类用地,打造可进入、可休憩、可观赏的绿色生态公共空间。在东部,以“一江一河”两岸贯通为切入点,打造“水、陆、园、校、桥”一体的开放的公共滨水空间;在中部,利用桥下空间的“金角银边”,搭配各种形象和色彩作为主题,实现了从“灰色”到“彩色”的华丽转身;在西部,将外环生态绿道中原有的管理用房转型更新为市民驿站,再串联起周边的公园绿地、水网河道,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叠加。

 

“十五五”期间长宁将以建设“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城区”为总体目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更高品质的环境和更高效能的治理。欢迎市民朋友能多到长宁来打卡,多为长宁城市更新提建议,共享长宁城市更新的成果。

 

以“硅巷”模式为破题关键,通过推进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跃升

 

解放日报:长宁一直在推动科创回归都市,打造了“上海硅巷”这样的科创街区。请介绍一下长宁是如何破解中心城区空间载体资源约束、提升区域创新能级的?

 

杨建安:近年来,长宁抢抓“科创回归都市”的重大机遇,直面中心城区空间资源约束的挑战,以“硅巷”模式为破题关键,通过推进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跃升。主要有五方面举措。

 

一是做大科创人才圈。精准推送人才政策,打造“虹桥智谷”首席技术官品牌论坛,组织“创新说”、大赛路演等活动,为人才集聚、技术交流搭建平台。引导科学家、创业者、资本方,在这满满烟火气的硅巷里聚集,把最宝贵的沟通成本降到最低。高水平科技人才已成为先发优势。

 

二是做强创新产业链。在硅巷,二十余年的“数字长宁”产业积淀,发展出拼多多、分众、大众点评等一批行业翘楚。今天,围绕硅巷的集成电路和产业互联网主导产业,又一批优秀企业茁壮成长,带动各类创新要素在硅巷内迅速集聚。可以说,“上海硅巷”从起步走向成势,科技底色和创新成色越来越浓。

 

三是做优科创新空间。采用“镶嵌式”更新,对存量载体进行改造,将街面延展到巷内,连线成片,注入科创功能,推出了新微智谷、新象限等系列新空间。在200多家咖啡、茶饮的最浓咖啡指数带动下,孕育出“左右邻就是供需方、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创新生态,打造“烟火气+科技范”的新型街区。硅巷的载体招商已形成产业和科创并重的良好局面。

 

四是建设项目“新范式”。发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硅酸盐所、东华大学等引领作用,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概念验证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获评上海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立专业运营公司,全力推进高质量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推动上海电子材料协会等知名机构落地,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引擎。

 

五是打造应用“试验场”。布局无人零售、AI食堂、政务智能体等多个应用场景。依托全国科普示范区和“科创中国”试点区优势,开设“硅巷公开课”,为企业注入创业“新动能”。着力打造数据价值释放、应用场景落地先行区,将“上海硅巷”作为“开放实验室”,鼓励和欢迎企业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带到长宁,落地应用。下阶段,全力以赴将“上海硅巷”打造成为最富创新引力的科创街区。

 

聚焦“海外人才引进助力高地建设”和“产业人才集聚赋能区域发展”两大主题,不断开拓更多渠道、搭建更优平台、提供更佳服务、营造更好生态

 

央广网:长宁区一直以来都是海外人才落户、工作和生活的优选地之一。请问,“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在吸引和服务海外人才方面推出了哪些创新举措?能否介绍下相关工作的落地成效和亮点?

 

刘于朋:聚焦“海外人才引进助力高地建设”和“产业人才集聚赋能区域发展”两大主题,不断开拓更多渠道、搭建更优平台、提供更佳服务、营造更好生态。“十四五”期间,已累计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26000余件。在服务海外人才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聚焦海外人才工作生活,打造一站式、品牌化的人才服务综合体。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自2024年4月启用以来,综合集成69项功能,创新推出海外人才通关便利、社会保障、公证认证等“七个一件事”,通过流程优化、部门联动,实现人才办事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跑动。颁发全市首张长三角跨省“快办”外国人来华工作和居留许可证,降低企业用工时间成本。在全国首创由外籍社工服务外籍人才的模式,提升服务便利度,增强海外人才感受度。服务人才永远在路上,近期,又新增了双创区域外籍华人人才申请认定等4项服务举措,并以海外人才为第一视角,推出出入境、投资创业等7项指南,提供更暖心、周到的服务和指引。

 

二是聚焦海外人才安居融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人才的个性化安居需求。针对想要回国来沪发展的留学生,为符合条件的,提供过渡期间的专项安居支持,实现“海外便捷申请,回国快速入住”;针对来沪创新创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虹桥人才公寓,创新推出人才驿站,为符合条件的,提供高品质房源和便利化服务。同时,着力建设发展型人才社区。一方面,打造健身场所、会客厅及可供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的青年中心等公共空间,为人才提供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建立线上线下社群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帮助人才拓展“朋友圈”,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8小时之外碰撞出更多创新创业的思维火花,也对城区产生更多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是聚焦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多维度支持和服务。一方面,为海外人才提供多元舞台和交流场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潜在独角兽企业创始人研修营、人才高质量发展论坛等200余场赛事活动和沙龙论坛,吸引3万余名人才参与,在活动中串联起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另一方面,持续推进上海临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首站等载体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孵化对接等“全链条”服务,惠及2万余名人才。

 

进一步锚定“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五宜”目标,用心用情编制“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长宁区作为上海唯一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请您介绍一下,长宁区在推进“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中,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和成效?

 

刘平:这个荣誉获得非常不容易,也是跟长宁区早年在全市率先推进“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到“十四五”期间,长宁区进一步锚定“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五宜”目标,用心用情编制“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努力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在宜居方面,打造温暖的“避风港”。不仅精心扮靓常住居民的“温馨家园”,还为“新市民”打造舒适的“安居之所”。通过优化“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体系,让“新市民”留得下、住得安,累计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千余张;出台留学回国人员过渡期内租住人才公寓支持政策;建成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虹桥人才公寓,吸引4300多名青年人在此安居乐业,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宜业方面,点燃创业的“新引擎”。在长宁,创新创业之火正燎原。优化社区就业创业生态,精心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一批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区,完成率居全市第一。坚持科技范与烟火气、时尚潮相融合,打造无边界、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主动探索一条科技回归都市的长宁新路,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区,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在宜游方面,开启漫步的“新旅程”。长宁是Citywalk的“宝藏地”,我们兼顾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生态与人文,打造“艺术愚园”“静雅武夷”“人文新华”“漫步番禺”等一批特色街区,新华历史风貌街区、愚园路风貌街区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上生·新所更是将“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每年吸引200多万游客打卡,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地标。

 

在宜学方面,激发教育的“新活力”。长宁学子敢于创新,自主设计制作了上海市中学生“001号”芯片,参加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数稳居全市前列。作为全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长宁整区域推进经验获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依托国际化优势,集聚全市近四分之一的国际学校,多元教育在长宁绽放多彩之花。

 

在宜养方面,绘就养老的“新图景”。在长宁,“长寿康宁”是幸福养老的生动写照。构建功能复合、层次多元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成21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2家老年日间照护机构、85个助餐点、205个老年活动室,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77.5平方米,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

 

画好“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圈”出家门口稳稳的幸福。面向“十五五”,长宁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方位推动“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内涵式提升,努力建设与国际精品城区相适应的社区生活样板。

 

 

资料:上海发布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